狐狸这个词一直都是狡猾的代名词,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智商非常高,做事也非常圆滑,可谓八面玲珑,事业上都有不小的成就,有的利用聪明之处利于民,有的维护自己的利益,走向反动,今天谈谈民国拥有“狐狸”外号的人故事戴之奇。
一、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有“水晶狐狸”之称戴之奇,宁死不当汉奸
北洋时期在历史上所占的篇幅并不多,但在这时期中,却出现了不少让人惊艳的人物戴之奇。所谓时势造英雄,在当时的乱世下,能够留下名号的人,皆是有过硬本领,能力出色的人物。在这个混乱的时期,能够出彩的人,大多都是武将,能带兵打仗,有勇有谋的人。至于文人,不少人觉得他们懦弱迂腐,没有太大的用处。
可凡事都有例外,在北洋时期,就有一位文人,相当出名,他便是徐世昌。他能从七品翰林的位置,一步一步爬上了大总统的位置,可以说是相当了不起。徐世昌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混得如意的水,和他的八面玲珑有关系。因而有人称他为"水晶狐狸",狐狸这个词,可以看作是贬义词,也可以看作是褒义词。表示这个人聪明,又狡猾。但不管怎么看,他能有这个绰号,就代表着他有过人的一面,能力非凡。
徐世昌出生于1855年,是河南卫辉人。徐世昌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但他有一个很好的母亲,有点孟母的感觉。因为徐世昌父亲去世的早,所以对于徐的教育其母亲是抓的很严的,比如在交友方面徐母很是谨慎,所以徐的教养很好,也很懂做人的道理。
袁世凯是徐世昌的老乡。这二人还是金兰之好,徐世昌考试的费用就是袁世凯提供的,也因此徐世昌考上了清末的进士。我们在说徐世昌二人可以说是合作了一辈子,因为我们知道徐世昌是袁世凯左膀右臂的人物,袁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徐世昌就跟着他,是袁世凯最为倚重的幕僚。
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何徐世昌被人叫做“水晶狐狸”呢?因为徐世昌本人社交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对旧派人物还是新派人物都能左右逢源,收放自如,所以由此雅号。
辛亥革命的顺利成功,徐世昌也功不可没。袁世凯成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就是幕后的推手。此人在政治上确实有两把刷子,我们都知道他为官的八字原则,所以徐世昌能成为官场上的不倒翁。另外作为一名学者型的民国一把手徐很重视吏治,鼓励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推行廉政。
对于近代军事改革,徐世昌也很有路数,比如他是中国巡警制度的创始人,也翻译了很多外国的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而且他并不全盘吸取国外的军事改革,而是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这样不会”水土不服”。
在东北的建设上呢,徐世昌从澳洲引进良种羊和拖拉机,对促进东北农牧业近代化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再重聊一下徐世昌的爱国情怀。徐世昌是在1922年被曹锟和吴佩孚逼宫下野。在下野后,日本间谍头子土肥原贤二约见徐世昌让其出山,遭到拒绝。徐世昌的学生等人劝他出山任职伪满洲国的高位,徐破口大骂。徐世昌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敌当前,国内应团结协作,一致对外,方可挽救民族危机。可见其政治远见和爱国情怀。
1939年徐世昌因膀胱癌病逝,死后并没有修墓而是竖一块“水竹邨人之墓”碑。水晶狐狸之称的民国大佬就此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
二、“九尾狐狸”阎锡山,可谓一生一部民国史
他统治一省之地长达38年,曾得到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张勋、段祺瑞、蒋介石的接见。
他曾和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汪精卫、周恩来、朱德会面,蒋介石是他的学弟,他还曾成为美国《时代》封面人物。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华民国史,他就是阎锡山。
阎锡山,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少年的阎锡山沉默寡言,情绪飘忽不定,有时默默无语,独自发呆;有时桀骜不驯,信马由缰;有时温和随便;有时着急暴躁,好打抱不平。
阎锡山是在日本参加的革命,回国后在太原发动起义,杀死山西巡抚,起义顺利地就成功了,之后就是同盟会与立宪派争山西都督一职。
最终阎锡山当选为都督,从此之后,开始了他长达38年的“山西王”岁月。
1911-1915年,全国10个国民党党员督军(省长)被袁世凯换下了9个,唯有阎锡山安然无恙,从这点可略窥他政治手段之高。
阎锡山之所以号称“九尾狐狸”,因为他所做一切事都以存在为标准,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从来不走极端,不搞一边倒,在各种矛盾中求生存发展。
阎锡山的炮兵司令周玳在新中国成立后回忆:
“我们跟随阎锡山较久的人,都摸透了他的脾气。他是‘钱鬼子’出身,算盘打得最精,总要把敌我双方的力量,放在戥子上称了又称,只有在自己的力量大大超过敌人的时候,他才会明白表示态度;不然,他照例是八面玲珑,决不贸然得罪……”
美国总统门罗说:“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阎锡山说:“山西是山西人的山西。”被称为山西门罗主义。
阎锡山是第一个提出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国民党实力派,他说假如日本打进山西来,山西抵抗不了,蒋介石抵抗不了,怎么办?只能和共产党合作。但是阎锡山的抗日是十分复杂的。
他曾说:“我准备抗日又不公开与日本决裂,拥护蒋介石又保持自己独立,联合共产党又不公开合作,在三方夹缝中求生存,说穿了,就是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踩破哪个都不行。”
当时有人说:阎锡山就像一个滑不溜秋的石头,任何一方都别想握住他。他的处事信条是:一切为了生存,准确点说一切为了山西的生存,所以他可以反复无常,选他觉得最正确的道路。
到解放战争之前,他的选择不能说全对,但至少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样一个政治手腕高超,又有高瞻远瞩的人,解放战争却选错了方向,他执意要站在国民党一方与解放军一决高下,但大势所趋之下,有谁能挡住我解放军的兵锋?
阎锡山也不例外,虽然他将太原打造成铁桶一块,但在解放军的铁蹄之下,6个月被攻克,值得一提的是,人民解放军打国民党首都南京只用了两天,而打太原用了6个月,这也是解放战争中国军坚守一个城市时间最长的战役。
太原解放后,阎锡山与蒋介石退守台湾,此后每日以写书为乐,于1960年去世。
阎锡山一生在民国政坛翻云覆雨,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不愧“九尾狐狸”的外号,因此,蒋介石既称赞他“态度光明,意志坚定”,又揶揄他是“诡而不正”的“晋文公”。
三、国民党军将领胡琏,毛泽东曾评价他“狡如狐,勇如虎”
胡琏字伯玉,黄埔四期毕业,陈诚土木系出身,从戎第一战就是北伐,之后的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和对红军的“围剿”一战未落,在十八军中,算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
胡琏初露锋芒是在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役中央军精锐齐出,淞沪会战被称为绞肉机、血肉磨盘,经常是央军上去一个团,一个师,十几个小时就被打残,胡琏所率11师也66团还曾经在拉锯战中短期收复过罗店。
淞沪会战结束之后,胡琏又率部参加过武汉会战,湘北会战,枣宜会战,一系列战斗之中立功不断,再加上他在战术方面,的确有独到见解。但在国民党军队论资排辈的风格中,胡琏黄埔四期小弟的身份,总是若有若无的被陈诚压制。再加上胡琏此时已经初露“死道友不死贫道”的风格。一度造成没有友军愿与胡琏合作,无奈之下,只能请学长老大哥王耀武指点迷津,“你可以和海军合作啊,一是他们不了解你的“劣迹”,二是海军还可以替你扬名”。胡琏恍然大悟之下,和海军特种部队合作,在长江边打了小一年的游击战,炸毁了日军舰艇几十艘。
真正让胡琏名扬天下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鄂西石牌保卫战。石牌是长江江防要塞,若有闪失,则日寇马上可以窥伺四川,兵锋直接陪都重庆。蒋介石只能严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死守,胡琏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以“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的态度,利用险峻地形,攻守相济,在日军飞机重炮的轰炸之下,师成建制的阵亡,最后时刻,11师和鬼子刺刀对刺刀的短兵相接,几个小时之间,没有枪炮声,唯闻刺刀锵锵对刺之声,以一场大规模白刃战的方式,歼灭日寇千人,粉碎了日军占领石牌进而威胁重庆的战略企图,此一战之后,胡琏名扬天下。
石牌保卫战期间
但是直到45年才晋升为少将,可见胡琏在黄埔嫡系是并没有得到太大重用。
内战开始时,胡琏的18军整编为整11师,满员三万余人,全幅美式装备,重炮汽车各数百门,骡马8000余,有74师之强悍,又比张灵甫多了几分机敏狡诈,胡琏以此成为中野、华野劲敌,也赢得了个“猛如虎,狡如狐”的称号。
“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以保实力,待机取胜”,这段对胡琏的评价只是证明,不能百分百确定是毛主席手笔,但许世友将军给粟裕大将打电话时骂到“胡琏这个老狐狸……”是确有其事的。况且“狡如狐,勇如虎”这六个字,形容胡琏的能力和打仗风格,恰如其分,相当传神。
胡琏率整编11师,在龙凤战役(又称张凤集战役)、南麻战役、曹县战斗等一系列战斗中和华野,中野打的不可开交,中野1纵、2纵、6纵,基本上见到11师,能跑就跑。11师通常是扛解放军几个纵队,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式装备的火力优势和机动性优势,再加上胡琏的高警惕性和他特有的远距离情报侦查系统,基本上没什么大的伤筋动骨,但却没少让中野华野吃亏。
胡琏在解放战争中前期能够纵横中原华东,还能每次得以全身而退,除了战斗力强悍这个硬实力之外,还靠两条,狡猾、命好。
“狡如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警稳健”,再有一个就是发挥到极致的“死道友不死贫道”,这也是国军战斗序列的一大弊病,发果说孟良崮战役胡琏和他的整11师,还顾念和张灵甫的同窗之谊,前去救援,只是力有不逮,那宿迁的戴之奇师被陈粟干掉,完全就是胡琏看到前方华野布的口袋,见死不救了,况且戴之奇同为黄埔嫡系,如些派系倾轧,国军焉能不败。
再说胡琏命好,就是每次胡琏虽然都见死不救,但他有难的时候,友军对他救援倒是很迅速,例如南麻战役,虽然整11师面临张灵甫一样的局面:华野三个纵队强攻,一个半纵队打缘。胡琏却没有重蹈整74师的复撤,一方面黄百韬为戴罪立功,拼死来救,另一方面胡琏倚仗地形,短期内构筑了严密的地堡防御工事,最主要的一点,七天内连续天降大雨,也严重延缓了解放军的进攻。最终整11师全身而退。是役,华野总共伤亡一万多人,整11师伤亡四千余人(华野的数据)。
1948年4月,国民党以主力18军为骨干,组建12兵团,本来胡琏是比较合适的兵团司令人选。最终还是派系困素,白崇禧坚决反对,何应钦暗中掣肘,蒋介石不得不派黄埔大师哥黄维任司令,胡琏为副。
淮海战役中,第十二兵团千里驰援黄百韬,结果被困双堆集,国民党军中上至蒋介石杜聿明,在往复电报争论中贻误战机;下至黄维,狐疑不决,坐以待毙,一战断送了第十二兵团。
老实说,虽然胡琏没有坐到兵团司令的宝座,心有不满,但在双堆集之战中,胡琏还是尽到了一个军人的本份了,第十二兵团被困双堆集时,胡琏不在军中,但在老蒋严令之下,还是一咬牙闯进了虎穴,后来局势愈发严重,黄维派胡琏去南京请求空投补给和救兵,就不要再回来了,一是免得和大家同归于尽,二是如果第十二兵团真的无力回天,也希望胡琏能为大家处理善后。但胡琏不为所动,坚决与兵团将士共患难,去南京见完蒋介石后还是毅然返回双堆集,这一点“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在国军将领中还真是非常罕见的。
但是命运这东西真的是很奇妙,越是不怕死的人,越能冲出包围圈。中野华野联合发起总攻之下,第十二兵团转眼间土崩瓦解,覆灭在即,黄维和胡琏分乘两辆坦克向两个方向突围。结果黄维的坦克开到半路一下子掉进沟里,人也被俘,另外兵团副司令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第11师师长王元直等人一股脑做了俘虏,只有胡琏,开着坦克上了公路冲南就一猛子扎下去,跑到解放军阵营里也顾不上了,一直开到油料耗尽,终于侥幸逃出包围圈。
双堆集一战,第十二兵团12万人马覆灭,淮海一战,国军八十万美式军队同样灰飞烟灭,胡琏在双堆集之战中一路向南,得以逃脱升天,战后更是一路向南,一直逃到离开了祖国大陆。
直到金门战役,虽小胜但再也无力回天了。
胡琏晚年在台湾大学修历史,写论文,绝口不提淮海战役,时常感叹:土木不及一粟。这一点和刘伯承元帅很像,也许真正从血雨腥风中走过的人,他们对战争才是真的厌恶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