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不是书法工作者,因为东晋没有书协,他只是书者,对毛笔字很感兴趣,所以他深入研究笔法王羲之书法作品。
他研究的字帖主要是汉朝至三国时期的书写方法王羲之书法作品,从各种碑刻到字帖,都钻进去琢磨。因此他发现了妍美遒劲的笔法,没有人写过,于是,就心摹手追,对于整理挖掘方面工作,王羲之的贡献最大。
当然了,他的笔法是不外传的,传给第七子王献之,从此就生命终止了王羲之书法作品。三百年以后才被唐太宗巧取豪夺弄到手,他实在是太喜欢了,于是下令写手临摹。唐太宗的贡献是把王羲之封为“书圣”,让王羲之的字帖流传千古。到目前为止,王羲之的笔法传播了大江南北,优秀的不计其数,此笔法将永远放光芒。
王羲之早期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并不连贯,运笔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后面四行,行笔稍快,出现欹侧的姿态,象“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通观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姨母帖》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兰亭序》,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兰亭序》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
《快雪时晴帖》
《平安帖》
《何如·奉橘帖》
王羲之在行书作品中,合度地发挥了他的草书才华。在他的《丧乱贴》、《频有哀祸帖》、《二谢帖》、《得示帖》、《追寻帖》中,今草的草法,草势被王羲之引入到行书之中,不仅行书中杂糅今草体,而且出现了王氏今草书中那种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
《丧乱帖》
王羲之书法没有真迹留传下来。但不幸中的万幸,因唐太宗对其书法的喜爱,让摹工依其字形摹写下来的兰亭序,让后世人从其中领略到一丝丝书圣的风彩。也能稍解憾意。
目前还留有唐代临摹的墨迹有: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奉橘帖,逰目帖,二谢帖,远宦帖,妹至帖,哀乱帖,姨母帖,大道帖,如何帖,孔侍中帖,雨后帖,初月帖,旃罽胡桃帖,大报帖,行穰帖,平安帖等信札。皆为唐人临摹。
王羲之书法刚健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历代奉为珍宝,永以为训。
除了唐代临摹的墨迹,还有大量的拓本。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此帖怀仁花了二十五年,收集整理而成。是学习王羲之书法不可多得的临习范本。宋代的淳化阁帖,亦收录有大量的王羲之信札。
此外,有宋拓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孝女曹娥碑,道德经,佛遗教经等小楷作品。他的书法,为世人奠实了深厚的根基。无论其笔法还是结构,乃至于整体布局,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