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悯农李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悯农二首-其二唐代: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扩展资料:赏析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我的答案,然后再作详细分析悯农李绅。

悯农李绅: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是什么?

答案如下悯农李绅:提问者所问“李绅的《悯农》诗”在收录于《全唐诗》时称作“《古风二首》”或者“《悯农二首》”,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选用时命名为“古诗二首”,并将此二首诗分别冠以“锄禾”和“悯农”的诗名。因此,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当中并未将提问者所谓“李绅的《悯农》全诗”剪开。正如提问者所描述的一样,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当中收录李绅的这首“悯农”诗时是将两首写在一起的,看下文的教材截图。而教材中所呈现的两首诗就是原来李绅的《悯农二首》全诗,在诗的内容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既然本来人家李绅写的就是“悯农二首”(包括着独立的两首诗),所以当然是可以分开的,也就可以分开来理解,并且完全不会背离李绅创作这两首诗的本来思想和心境。“悯农二首”本就是同一个主旨,将两者放在一起更能使得读者加深对农民辛苦悲惨的理解。

悯农李绅: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是什么?

详细分析如下:【1】教材未将原诗剪开,内容也与原诗一样。a.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并未将李绅的“悯农”诗人为剪开,因为本来李绅的诗就是两首,而不是一首。b.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册中所收录的李绅的“悯农”诗除了诗的题目外诗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下面有两幅图,上面的图是教材中该诗的全文,下面的图是《全唐诗》所收录的李绅的“悯农二首”诗的全文。从此二图中,读者可以明确清楚地看出来二者的异同之处,也可以清楚明白地得出上述我所得出的结论。

悯农李绅: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是什么?

悯农李绅: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是什么?

悯农李绅: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是什么?

【2】完全可以分开理解,这不影响诗人原意,但放在一起更能使我们加深理解。李绅在创作悯农诗的时候,就是同时写下了两首,这两首诗可以独自成一体,不必一定纠葛在一起理解。第一首诗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农夫犹饿死”,可谓点睛之笔,这首诗就是要表达农民生活之惨状,辛辛苦苦耕作却衣食不能保障,充满着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第二首诗中最重要的点睛之句也是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直接表现的是农民们耕作时的极度辛苦状态,表明粮食生产的不容易,也是悲悯情怀的表现,从中亦可读出“珍惜粮食”的谆谆教诲的涵义。都是“悯农”的主旨,但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每一个角度都是可以单独理解的,这并不会影响到理解诗人李绅落笔时的“悲悯”情怀。但是,既然诗人同时写就了这样同一主旨的两首诗,那么放在一起来理解的话可以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让我们读者感受到农民的辛苦,从而产出更感同身受的怜悯情怀。

额外赠送一个附加知识:虽然提问者的问题我已经回答完,但此处再多往前走一步,纠正一下百度百科中关于“悯农”诗内容上的错误之处。当然,最终的目的在于“拨乱反正”,给各位读者正视听,以免被百度百科的错误所误导。

a.证明百度百科错误的第一条证据,“悯农二首”而不是“悯农三首”。百度搜索“悯农”后,词条内容会出现“《悯农》三”,如下图所示。根据前面的查索,哪里有什么“《悯农》三”,人家李绅就写了两首,就叫做“悯农二首”,哪里会蹦出来个第三首,所以这个百科是错误的,简直“欺人太甚”,简直认为消费者都是三岁小孩容易糊弄。

b.证明百度百科错误的第二条证据,“‘垄上扶犁儿’一诗正是唐朝诗人于濆的《苦辛(一作辛苦)吟》一诗,这与百度百科的‘于濆’词条所说一致”。百度百科搜索“于濆”后,词条内容会出现于濆的代表诗作“辛苦吟”,搜索结果如下图所示。

百度百科“于濆”词条说“辛苦吟”是于濆的诗,但是咱这次不能轻易相信了。于是,再一查索,发现《全唐诗》中同时收有李绅和于濆的诗作(李绅的诗作在《全唐诗》中的位置是卷483,于濆的诗作则在《全唐诗》中的位置是卷599),但明确的是“辛苦吟”一诗被系在于濆名下,具体证据如下图所示。

所以,通过以上两条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百度百科在解释“悯农”一词时犯了错误,“《悯农》三”压根不存在。

对问题的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据,不放空炮。对知识的传播一定要全权负责,不欺读者。

忠告:切莫盲目相信百度百科,要不然会被误导,从而以错为对,闹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