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待商榷井陉之战。

1、长平之战前期双方出兵数量待商榷,廉颇带兵二十万可能准确,后来赵括又带兵二十多万,赵军总计损兵大约四十五万井陉之战。

秦国王龁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后也就是王龁这样水平的武将了,他还是经历三代秦王的老将井陉之战。长平之战初期他具体率多少秦军击廉颇似乎确实不下来。估计最少也是十万之众。

2、长平之战初期王龁率领的秦军确实给廉颇率领的赵军进行了沉重打击,以致廉颇损兵折率处于了防守地步,引起了赵王不满。但是这不等于赵军最后的失败。

3、王龁率秦军击败廉颇率领的赵军也不足为奇,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龁也是非常优秀将领,两个人指挥能力相差不是十分悬殊。

4、秦国地处西北,西北兵自古以善战闻名,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军战斗力更强,以军功授爵,使秦人勇于参战,不惧死亡。秦人作战都不戴头盔,被誉为“虎狼之师”。秦锐卒更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5、赵国地处四战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赵军战斗力得到提高,但是和秦军交战还是略逊一筹。上党之地本应属于秦国了,赵国却毫不费力接受了,多少有些理亏,所以秦军勇于争战,赵军自然抵挡不住了。

6、长平之战地形对赵军不利,使赵军优势发挥不出来而秦军强弓硬弩确能发挥出来,给赵军造成大量伤亡。

7、秦国经过“商鞅变革”达到了富国强兵目标,对外一系列战争取得了很好战果,使秦军争战士气旺盛。当时六国军队对秦军有惧怕心理,赵军同样存在惧怕秦军心理现象。越胆怯越容易溃败,廉颇率赵军同王龁率领秦军交手也难免溃退,而进行防守避战。

史记中淮阴侯列传有很多记载不可靠,而汉初功臣表更贴近真实。灭赵之战不止井陉一战而定,也不止韩信一步参战。从功臣表上看,灭赵功最大者是汉将靳歙,此人从未属韩信,攻赵路线也与韩信并不相同。赵地在秦末汉初战乱不断,起码有武臣定赵,李良之乱,章邯王离攻赵,陈余驱逐张耳之战等,丁壮多有死伤,且又与汉军多线作战。具体到井陉之战,赵军不可能有二十万人马,我甚至怀疑此时赵国总共连二十万丁壮都也还有。至于韩信之军屡次被抽调至楚汉前线,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有三万兵马参加井陉之战可能真实的,估计对面赵军数量大致相同,多至五万。

张耳,河南开封人。(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少年有名,是魏国信陵君的常客。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他与好友陈馀一起投奔了义军。

井陉之战:为什么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二十万人打不过王纥十万兵马?

井陉之战:为什么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二十万人打不过王纥十万兵马?

井陉之战:为什么长平之战前期廉颇二十万人打不过王纥十万兵马?

公元前209年,张耳陈馀随大将武臣到河北。由于陈胜在陈县称王,武臣也自立为赵王。公元前208年,武臣被部下杀死,张耳逃脱后召集旧部数万人,拥立赵王后裔赵歇为王,移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带大军到了河北。张耳势弱,就保护赵王歇往东跑,结果被秦军围困在了巨鹿。

张耳被围巨鹿,向在北边驻扎的好友陈馀求救,陈馀不救。同年十月,项羽带大军来救巨鹿,巨鹿之战成为项羽的鼎峰之战。之后,张耳与陈馀决裂,拿了陈馀的兵权,随项羽入了关中。

项羽早就听说过张耳的名声,算是比较早的反秦义军的首领,念他扶持赵王,而且抗击秦军有功,一路跟随联军入关中,随即封张耳为“常山王”,都城邢台。

公元前205年,陈馀向齐王天荣借兵攻打张耳。张耳兵败投靠了刘邦,张耳早期在外黄县当县令时与刘邦有交情。

公元前204年,张耳与韩信一起参加“井陉之战”就是有名的“背水一战”,胜利后,韩信请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刘邦随即同意。

张耳是拥立赵王歇的第一功臣,当时他任相。后来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也是在赵地。张耳十分贤德,在赵有好的声望,韩信领兵打仗,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来支持他的供给。张耳无疑是赵最合适的管理者。加上,刘邦与张耳有很好的交情。所以,韩信让刘邦立张耳为赵王,显然是很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