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问答:如何评价魏征文中子王通?,我在其提到魏徵的恩师王通,并提到如李世民只是操盘手,王通才是“贞观之治”背后的大神”。这里我也初略介绍这位隋末大儒。
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生活于隋末唐初,王氏家学渊源深厚,其一家都是牛逼的人,他的弟弟王绩,就是唐诗开篇《野望》就是他写的,那个“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天才诗人,那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王通的孙子文中子王通。
王通十五岁开始就当别人老师,专业研究儒家经义,早年深怀济世之心,曾西游长安,培养了很多很有名的弟子文中子王通。
南怀瑾曾在《论语别裁》一书中感叹说:“开创唐代的文化思想,文中子是最有功劳的。
隋朝纲纪败坏,已是无药可救,王通隐居于河汾,躬耕自养,讲学授业,他所传的学说,被尊为“河汾之学”。
“河汾之学”重申了先秦儒学的要义,纠正了汉儒的君权神授说,其基本思想是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河汾之学”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民的地位要高于君主。
王通强调执政是为民,不要以所谓的天下为由,轻贱任何一个百姓,充分肯定个体之民的生命权力至高无上
江蘇寶應王氏三槐堂來歷?三槐堂王氏是太原王氏的一大支系,為了解三槐堂王氏的源由,特整理資料供參考: 一、“三槐”之意 相傳西周年間,宮廷之外,植有槐樹三株。朝見天子時,三公面向槐樹而立。據《周禮·秋官·朝士》曰:“朝士,掌建邦外朝之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 …… 面三槐,三公位焉。”《注》:“樹棘以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懷也,懷來人于此,欲與之謀”。《陳書·侯安都傳》云:“位及三槐,任居四岳”。后來,古人即以三槐九棘象征高爵位和職位高尚的代名詞。 二、王祜庭中植三槐 文中子十世王祜,字景叔,大名莘人,為人正派,孝友博愛,仁慈忠厚,官至兵部侍郎,后封晉國公。祜歸里后,于庭中親手植槐三株,并預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事后竟被言中,子、孫、曾孫、玄孫果然世世公卿、代代顯貴。蘇軾對這段史實大加贊頌,并專書“三槐堂銘”,銘曰:美哉盛矣,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吾儕小人,朝不保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蔚蔚三槐,惟德之符。美哉盛矣! 從此,“三槐堂”即成為“太原王氏”后裔的的堂號,又是三槐堂王氏的代稱。三槐郁郁,繁衍離離。本固枝榮,碧葉萋萋。根深節錯,蕾放花疑。蘭孫桂子,萬世盛矣! 三、三槐堂世世公卿 祜三子:懿、旦、旭。僅以王旦為例,在“大中祥符”初(公元1008年)進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加兵部尚書。后拜司空,居三公之首。卒贈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謚文正。宋真宗給王旦御筆題辭:“朕之有文正,如天之有日,文正之遇朕,如龍之得水。天無日不明,龍無水不神。”宋仁宗也給王旦御筆親題:“全德元老之碑”六個篆書大字。 旦曾孫,文中子十四世王皋,字子高,扈宋高宗南渡駐蹕平江府(今蘇州),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始占籍于長洲(即蘇州吳縣)陽城(湖)之西荻扁(今蘇州相城區太平鎮),為我南渡始祖。 四、三槐堂王氏遍布四海 文中子王通之高、曾、祖、考皆是正史人物,王通之下十世孫也是有稽可查的歷史人物。 王祜長子懿的后裔分居于浙江寧波,次子旦的后裔分居江蘇常熟、蘇州等地,季子旭的后裔分居昆山,后碾轉至福建沿海和南洋各地。如今,三槐堂王氏的后裔遍布北京、山西、陜西、河南、南京、揚州、紹興、余姚、蘇州、常熟、太倉、漳州、泉州、揭陽、瓊山、澄邁、文昌、瓊海、安定、屯昌、臨高等地。甚至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等國也留下三槐堂王氏后裔的足跡。三槐堂人物遍天下,槐庭寶樹吐香花
初唐四杰分别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出身望族,从小就能呤诗作赋,世人视为神童。杨炯初唐诗人,弘能华阴人氏。卢照邻为著名的诗人,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而投水自尽。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四杰在唐初诗体上有突破性进展,使七言古诗推向成熟阶段,为古诗在盛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初唐以后的诗人最著名要数:诗仙李白,为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他的诗最能代表贫民的心声。诗魔白居易,为现实主义诗人。其次有: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贾岛,诗狂贺知章。等等…很多著名诗人,诗歌在唐代最为鼎盛,素有“唐诗天下诵,名篇传千古”之称。有些诗篇穿越时空限制,具有现代永久的生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