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作答,看到题主的提问,勾起我尘封已久的回忆悯农李绅。记得七四年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为了丰富教学经验和知识,涉猎了众多书籍,并傻傻的背过字典、成语词典。

第一次接触到"司空见惯"这个词时,不仅了解了其意思,更查阅了其相关的典故悯农李绅。

今天题主之提问悯农李绅,正是这个成语的由来。相传写《悯农》的李绅,后来官居司空,即现在的″城建开发"、工程开发之类的官员。管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刘禹锡当时正官居苏州刺史,刺史一职相当现在的政府主要领导。因此,李绅为了讨好刘禹锡,设丰盛豪宴款 待刘,并席间安排一歌舞妓,为其助兴。

古往今来,相差无几。搞工程者有钱,行贿受贿,便是常事。投其所好,金钱美女无一例外。而刘禹锡作为政府官员,且又是大文人,对"社会"上一些事情,恐怕见得比李绅要少的多了。因此,留下"司空见惯浑闲事,魂断苏州刺史肠"的名句。

悯农李绅:《悯农》作者李绅为何会觉得大诗人刘禹锡没见过世面?

悯农李绅:《悯农》作者李绅为何会觉得大诗人刘禹锡没见过世面?

曾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一直是以呼吁关心三农,尊重人民劳动成果,爱惜粮食的正面形象示人,竟然和骄奢淫逸扯上关系,实在今人匪夷所思。

悯农李绅:《悯农》作者李绅为何会觉得大诗人刘禹锡没见过世面?

李绅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日子过得不是很宽裕。母亲从小就教育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好考个功名。就是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瞩了农民付出了辛苦劳动,却仍然解决不了温饱的现象,后来在青年时期创作了流传千古的《悯民》。

李绅也算争气,虽然在三十多当考中进土后,在官场浮浮沉沉,几经波折,但之后也算官运亨通,从司马、刺史、节度使,到最后被拜相并封为赵国公,完成了从县市警备令、省长、省委书记、国家总理的步步高升,真可谓是风光一时,光宗耀祖!

那么,本来身为贫苦孩子,通过自己的拼搏努力,最后华丽丽转身,成为国家重要领导干部,李坤是否因此变得"骄奢淫逸"了呢?我想很多人肯定会这么想。

在诗人刘禹锡被贬苏州刺史时,李坤请刘禹锡来家中做客,除了美酒佳肴,席间还有歌伎表演助兴。刘禹锡据此做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混闲事,惊断苏州刺史肠。"很多解释地方说刘禹锡看不惯现场的奢华,以此诗劝诫乖遣责李坤。我觉得倒未必,那时候家中三妻四妾,包二奶,养小三都不算什么,只要你养的起。再说刘禹锡这首诗说实话写得不怎样,只不过是因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才出名罢了。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朋友来了招歌伎就跟现在你请朋友去KTV一样平常。以一首诗来证明李坤"奢淫",那么唐朝比他"奢淫"的多了去了。

还有一说,李绅位居高官之后,生活上越来越豪奢,一天光吃饭就要花好几百块。并且,他喜欢吃鸡舌头,每天要杀三百只鸡,后院的死鸡堆积如山。这个纯属谣言,我翻遍了各种资料,都没找到这个说法的记载。你想想,一天三百多只,一个月就万余只,那一年呢?要是真的,势必一鸡难求,这需要多少养鸡厂,带动多少养殖户,就冲着养发展养殖业和推动当地经济来说,历史也要记上一笔!一个谣言而己,更说明不了什么。

最后,说一说"吴湘案"。

李坤踏入政坛十多年后,卷入朋党之中,他加入了李姓党派,并且是骨干之一。后来李党失势,他也跟着被贬。本来他以为站错了队伍,没想到若干年后,李党重新得势,他也又得到提拔。前因就是这样,至于朋党之争的细节,与本文无关,就不多讲了。

本案的主角吴湘,与李党的带头大哥有诸多积怨。就在李坤重得重用,担任淮南节使时,这位仁兄犯事了,落到了李绅手中。吴湘的罪名有两个,一是贪赃,二是强抢民女。单是贪赃这一条,在大唐法律中,就是死刑。李绅把吴湘给砍了头,本来是名证言顺的,可坏就坏在时间上。大唐还有一条法律,秋后问斩,就是说杀人是有时间限制的。关健是李绅把吴湘审完,犯罪事实确凿以后就把他宰了,没等到秋后。李绅当了多年官,难道不明白这个规定吗?他急于下手除掉吴湘这一举动,就有公报私仇的嫌疑了。

结果吴湘一死,他同党的一派不干了,闹得沸沸扬扬,但最终不了了之。当然,李坤身处朋党之争的漩涡中,他这件事做得的确欠妥,没沉住气,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让他搞杂了,难怪被对手认为利用手中职权徇私枉法了。就这个事件来说,跟"骄奢淫逸"似乎关系不大。

我认为,李绅留下的诗作之中除了《悯农》姊妹篇最为出名之外,和同时期白居易文学成就相差甚远。或许,李坤因为长期浸淫官场,特别是中后期热衷结党,文学才华渐渐被自己埋没。

不可否认,李绅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正确客观的对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要尊重史实,不能随随便便就给人家扣上"骄奢淫逸"的帽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