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海文阎海文,辽宁省北镇县人。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驻守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可是,这次抗战最后还是失败了。阎海文看到日本的飞机对我国进行狂轰滥炸,猖狂异常,联系到世界各国爆发的战争,他从中卷出了一个明确的启示:近代的战争,已经从平面变为立体的了,一个国家缺强有力的空军是万万不行的。
  无领空便无领土,这个思想也是为当时有识之士所公认的。阎海文对航空救国有了深刻的认识,昔日心里蕴藏已久的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抱负,如今要改换成凌空复我旧山河,他决心笔从戎。阎海文加入中国空军,驾机作战中战机被击落,被迫跳伞,他用佩枪的最后一颗子弹自尽,拒绝俘降,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敌人。
  国时年仅22岁。1937年月17日,日本战机在淞沪会战中被击落,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使日军的武士道精神受到打击。阎海文跳伞后,他们急着想看到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粗野的日本兵边跑边喊:活捉支那飞行士让这家伙尝尝皇军战的滋味不,让他投降,让他跪着求饶。
  
  但阎海文并没放弃反抗,一直战到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当天下午日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一座新坟——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阎海文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对手,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奎文阁位于孔庙同文门的北面阎海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也称奎星阁、魁星阁、文昌阁,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楼之一。

建造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的奎文阁阎海文,原名是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时,把名字改为奎文阁,并且有清朝乾隆皇帝的亲自题匾。
  

此阁的主要用途是收藏历代君主帝王所赠书籍、字画。“奎”是星星的名字,“奎星” 原是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被称为“奎宿”,后来成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奎文阁也有将孔子比喻为天上的“奎星”之意。

奎文阁是一个高23。35米、宽30。
  1米、深17。62米的阁楼,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拱。内部分为两层,中夹暗层,其构架是层叠式的,斗拱在底层的木柱上,上层木柱再立在斗拱上。建筑构局主要分为山门、阁楼、两厢房、一耳房、两进院等,其结构严谨密实,造型优美独特,具有清代建筑雕镂艺术的特色。
  
  

明代石碑立在奎文阁廊下的东西两侧,西侧石碑刻的是《奎文阁重置书籍记》,碑文主要记载了当时赐书和藏书的盛况。东面石碑记载的是明代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所作的《奎文阁赋》。

奎文阁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依旧巍然而立,风采毫不逊色于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