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三载峙长平赵武灵王,一将功成万骨枯,遥想武王英魂在,岂容秦将胜赵军。”是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后人充满了对赵武灵王无限怀念,所作的一首诗。如此肯定了赵武灵王,在赵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赵武灵王: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联军大兵压境公元前376年,赵无恤与其他两家,三家分晋,奠定赵国的版图;往下三代,周天子承认了赵国的诸侯地位,赵籍便成了赵国的开国君主,是由“打工者”变“老板”的里程碑赵武灵王。到了赵肃侯时期,群雄并起,经赵肃侯努力,国力上升,逐渐取代了魏国。

赵武灵王: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赵武灵王: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赵武灵王:战国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开疆强兵,却为何被手下困死了?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乘着赵肃侯去世,借吊唁为名,齐楚秦燕魏五国大军压境,企图将冉冉升起的大国,扼杀在摇篮。此时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在大臣肥义的辅佐下,果断釆取三点措施:

联合秦魏楚齐之间的韩国和宋国,加上赵国,呈品字型针锋相对,让敌方有后顾之忧;联络与楚国有世仇的越国,趁楚国无暇顾及之时,捅上一刀;重贿楼烦王攻击燕国,使得燕国出兵之时,有后顾之忧。

经过一系列的外交,内部调兵遣将,赵国的局面逐渐稳定,五国联军见占不到便宜,不得不退兵。

开疆扩土针对群雄并起的局面,武灵王首先着眼于军事改革,增强军事实力。受匈奴、楼烦等游牧民族骑兵频繁袭扰的启发,武灵王争取重臣肥义,宗室公子成的支持,认为“理世不必一道,治国不必法古”,主张祖训不能成为改革的阻拦,决定实行“胡服骑射”,将传统宽袍大袖的服饰,改穿胡人的短装,束皮带、用带钩,这个向文化上落后的民族学习,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加强马上射箭的学习,大大增强了骑兵实力。同时给匈奴、楼烦等游牧民族恩威并施,提供粮食过冬,将其骑兵纳入赵国军队序列,增加了云中、雁门、五原等郡。武灵王甚至假扮赵国使者,出使秦国,一则亲自勘察秦国地理,为云中郡南下攻击咸阳作准备,再者,亲自看看秦国国君的水准。

解决心腹大患其次解决中山国。中山国横亘在赵国中间,使得代、邯郸、上党三郡与首都晋阳,交通不便,政令不通畅。使得存在农耕、游牧两种文明的赵国,容易造成分化对立。同时,中山国还经常趁赵国应对他国威胁之时,背后给一枪。于是,武灵王即位后,着手解决这一威胁。

《史记》记载:(1)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2)二十一年,攻中山。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3)二十六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4)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武灵王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即灵王20年到惠文王3年,历时11年,终于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心腹大患,将南北连成一片。

沙丘之变为完成霸业,专心于军事,亲自指挥南下攻击秦国,武灵王将王位传给次子赵何,即后来的赵惠文王,自己为主父。原来的嫡长子是赵章,因武灵王宠爱赵何生母吴娃,改立赵何,废黜了赵章,这也为后来兄弟争位埋下隐患。这个吴娃跟赵武灵武的谥号“灵”有关,根据根据西汉文学家刘向《谥法解》关于灵的标准中有一条:极知鬼神曰灵。据说武灵王在一次酒宴上,跟大臣述说自己梦,将梦中的美女描述得绘声绘色。底下的大臣吴广,觉得与自己女儿的形象很接近,后来将自己的女儿献给了武灵王,这便是吴娃。

武灵王也做了周密的安排,由赵何主持朝政,学习处理政务,自己以主父在朝辅助过渡,同时安排重臣肥义、太傅李兑以及宗室赵成作为班底。不久后长子赵章的不甘,连武灵王都看出来了,对小儿子,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说:虽随班拜朝,似有不甘之色。便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三,封长子为代王。一山不能容二虎,幸亏受到大臣肥义劝阻而未遂。肥义将情况告知了赵何,加深了两个儿子的敌对。

久而久之,两兄弟的矛盾终于在沙丘爆发了。赵章趁父子在沙丘游玩,见带的护卫比较少,晚间慌称主父生病,召见赵何。肥义见其中可能有诈,先行代为探望,被伏兵误杀。此时骑虎难下的赵章只能挺而走险,杀了弟弟,才能保全自己。

于是双方僵持不下,至天明,李兑、赵成率部前来支援。赵章寡不敌众,兵败,武灵王怜惜,将长子藏在宫中。李兑对赵何人分析:主父开宫纳章,心己怜之矣。吾等以章故,搜章而杀之。事平之后,主父以围宫加罪,吾辈族灭矣。可以说是忠臣啊,看出主父动了恻隐之心,主动将长子保护起来,担心王位易主,主动请缨除掉赵章。还为主动背锅,而不连累主子。

结局但后来虽然除掉赵章,又担心主父重新掌权后怪罪,也不敢承担杀主父之罪名,李兑、公子成等人围住主父宫,断水断粮长达三个月。由此,赵国一代开创之主,因处理继承人上的失误,赵武灵王命丧沙丘,成了后世皇帝学习的失败案例。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