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并非明朝每个时期的宦官集团权利都很大。朱元璋开国后,鉴于前朝宦官为患的教训,定下“内臣不可干预政事”这个祖训,此处的“内臣”指的主要就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们,外臣则是指宦官以外的文武百官。明朝那几个比较出名的宦官领袖经常出现在当今的各类影视剧中,所以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他们,主要就是王振明朝太监汪直、汪直、刘谨、魏忠贤,其实还有个比较出名的是万历年间的权监冯保。这五个大太监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掌权时期的皇帝都不是励精图治的皇帝(英宗、宪宗其实不算很差劲的皇帝),个别甚至是比较昏庸的。纵观有明一代,宦官集团权势庞大这种现象只能是发生在皇帝不够英明勤奋的时期,其他时期比如洪武、弘治、崇祯年间,宦官集团并没有达到很强大的地步。
重用宦官始于永乐时期明朝太监汪直,原因是“靖难”中许多宦官立下功劳,朱棣视其为亲信,连东厂都交由太监掌管,某种意义上说朱棣此举为明朝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
宦官的崛起主要是皇帝巩固政权的需要明朝太监汪直。明朝自“仁宣”时期起,文官集团的势力开始膨胀,威胁到了皇权,皇帝出于政治需要开始扶植培养身边的内臣宦官,以此来抗衡打压文官集团的气焰,这是宦官集团强大的政治基础。
从另一个层面看,如果皇帝本身够聪明,那么就算他扶植宦官集团也能驾驭好他们(嘉靖就是例子),所以从这点上看宦官集团之所以能强大和皇帝本身的素养也有关系。
伴随着封建王朝诞生的还有官宦制度,从秦朝开始便有宦官乱政的事发生,历朝历代都有比较出名的权势滔天的大太监,而其中又以明朝的太监为最,如大太监刘瑾、冯宝、魏忠贤等,是什么造成了明朝的太监权势滔天的呢?有认为有三点。
一、皇帝放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哪可真是历史上最勤劳的皇帝了。农民出身,穷怕了,也知道打天下的不容易,所以得到天下后,守天下的劲头谁也比不了,甚至废除了宰相制,所有大事小事都自己一个人扛,并且也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像自己一样,做一个勤勤恳恳的皇帝。
但是事与愿违,可能是起了反弹效果,后世的子孙一个比一个懒,一是因为朝中争吵受挫,二是也不原因过多的治理繁杂的琐事,甚至像嘉庆皇帝、万历皇帝连着二十多年都不上朝。而朝中事物也得处理啊,于是便放权给自己贴身的太监,让其帮助自己代理。所以朝中很多事物便都需要太监来处理,也因此太监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二、司礼监在明朝有一个独特的一制度,司礼监,也正因为这个制度,使明朝的太监名正言顺参与到朝中政务的决策当中。朝中一切大事小情,类似人事的任用,事情的决断,都有太监监视着进行。在地方有镇守太监、军队里有太监监军、中央有司礼监,总之一切都离不开太监,也因此太监们的权势越来越高。
三、特务机构明朝是一个特务机构最盛行的朝代,起初朱元璋建立了锦衣卫,之后各个皇帝又建立了,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有些对无论是百官还是普通百姓,都有监控生杀大权,手段残忍,可以说是权力滔天。这些部门直接任命于皇帝,而皇帝懒惰,不愿管理,便相当于直接受太监头子管理。有这样的一个特务机构掌握在手中,简直就是如鱼得水,在明朝你会看到这样的一个场面,朝廷大员看到太监,或者特务机构里的一个小官,便得点头哈腰,生怕得罪。
综上,这三点是明朝太监做大做强的摇篮,可以说明朝,是太监们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但是太监就是太监,只不过是皇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一但皇权要收拾太监,便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像大太监刘瑾、魏忠贤等,很简单的便被皇帝拿下了。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