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字辅机,生于隋开皇十四年,殁于唐显庆四年(594年—659年),最后的关陇贵族大佬长孙无忌简介。父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唐太宗文德皇后同母兄,恒山王承乾、濮王泰、高宗治母舅,唐太宗肱骨大臣,玄武门之变主要推手。
长孙氏长孙无忌简介,出自北魏皇族,道武帝拓跋硅伯祖父拓跋嵩之后,世代为北魏、北周、隋士族高门,关陇军事贵族。十一世至长孙晟,仕隋为仪同三司、左勋卫骠骑将军、左领军将军、右骁卫将军,多谋略,文武双全,数度出使突厥,以高超外交手段降服突厥各部,突厥贵族尊称其为“落雕都督”。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前妻所生嫡子长孙安业(新唐书曰长孙无宪)将继母高氏及幼弟长孙无忌并其妹长孙氏赶出家门,幸得舅父高士廉援手,接至自己家中抚养,细心照料,情义深厚,恩同父子长孙无忌简介。
及至稍长,长孙无忌勤奋好学,博通文史,颇有计谋,并以布衣身份结识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交往甚多,亲善异于常人。舅父高士廉亦以为李世民志非常人,才华出众。同时得知长孙氏伯父长孙炽十分欣赏李世民之母窦氏年幼时曾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睿智大气,品德优秀,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但是婚约将成时,长孙晟突然去世,长孙无忌兄妹寄居高家生活,一直未完成婚约。
大业九年(613年),高士廉决心完成长孙晟旧愿,依礼制,将外甥女长孙氏嫁于唐国公李渊次子李世民。长孙无忌于李世民,在好友、心腹、助手之外,又多了姻亲一层关系。
大业十三年(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克长安,长孙无忌于李渊渡河时往见,并封授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敦煌公(秦国公、赵国公)李世民,跟随征伐,参与机密,为李世民心腹第一,累迁比部郎中,授上党县公。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受隋恭帝禅,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终武德一世,高祖三子为争夺大权,明争暗斗,倾轧不已。在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功勋卓著,高祖封授秦王“天策上将”,许其建天策上将府,自置官属,陕西以东皆由秦王处置,长孙无忌成为天策府重要成员。
李世民威望日隆,引起太子李建成极度不安及恐惧,为抗衡秦王的威胁,太子联合齐王李元吉,共同谋划,意图谋害秦王。至武德九年(626年),双方斗争已趋白热化。天策府谋士,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忧心忡忡,担心大祸将临头,与长孙无忌谋划,力谏秦王“行周公之事,安定国家”,长孙无忌甚为赞同,联合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向秦王进言,晓以利害,先发制人,诛杀太子、齐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逼迫高祖禅位,于九月登基,即皇帝位,便是唐太宗。长孙无忌以功先授太子左庶子,并进位左武侯大将军。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评定辅佐创业功臣,长孙无忌被定为第一,晋封齐国公,授尚书右仆射、吏部尚书,实封一千三百户。以功臣、勋戚、国舅身份,进入大唐最高权力中心。后因长孙皇后极力劝说,自己也担忧恩宠过度、权势过盛,带来后患,数辞相位,改任开府仪同三司。贞观五年(631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创业元勋,赐一子为郡公。
贞观七年(633年),长孙无忌授为司空,数次上表推辞被驳回,唐太宗下诏,追思自己创业艰辛,及长孙无忌的佐命功绩,表示授官不以亲疏,乃以才德准,长孙无忌受太宗恩宠,再度进入大唐最高权力层,贞观十一年(637年)授世袭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授司徒,达到了臣子的巅峰,掌握相权二十余年,门生故旧遍及天下。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怀念当年金戈铁马,纵横天下的辉煌往事,挂念老臣,绘二十四功臣图像悬于凌烟阁,时常往观,长孙无忌位列第一。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长孙无忌会同房玄龄、萧瑀、李勣,领大理寺、中书门下,审讯自己的长外甥。
此时长孙无忌已经是浸淫权力中心数十年的超级官僚,对于大唐下一代继承人的选择,他一来有着身份上的优势,二来朝廷上的地位也无人能及。在太子谋反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他力主废李承乾,并在剩余两个外甥的继立选择上,长孙无忌考虑魏王泰从小聪明绝伦,诗文俱佳,并喜好经籍、舆地之学,置文学馆,士人文武纷投门下,政治势力已成。且魏王恃才不恭,对于自己只是虚加应付,假使魏王继位,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党羽,绝不是舅父,至多在虚衔地位上敷衍一下自己,所以长孙无忌不愿魏王为太子。
而晋王治,素来柔弱斯文,仁孝听话,对于母舅也十分的依赖与尊重。长孙无忌作为大唐开国元勋,太宗佐命大臣,自然希望太宗百年后,贞观年间内外政策能长久延续下去,贞观老臣才能继续执掌大权。这样,一个仁孝、懦弱的皇帝,才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们的选择。
在唐太宗废黜太子,同时剥脱魏王继位资格的同时,长孙无忌促使太宗立晋王治为太子,亲手提携自己的外甥登上太子之位,并在太宗立太子治之后觉得太子文弱不类己,思想一度动摇,想改立英武类己的第三子吴王恪(隋炀帝外孙)之时,坚决反对并慷慨陈词:“太子仁厚,守文之良王,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君乎!”,终使太宗作罢,由此获得了太子的感激涕零。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崩于翠微宫含风殿,太子治继位,即高宗皇帝,长孙无忌授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元忌辞去了知尚书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朝政,“定策顾命元勋”当之无愧。
自贞观中后期,至高宗永徽六年(655年),长孙无忌为皇帝之下实际第一人,长期辅佐太宗、高宗两代帝王,处于权力顶层数十年,掌握大权。尤其是在更换太子之事中,长孙无忌从私心出发,为维系权势不坠,极力维护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摒弃魏王泰,选择晋王治,得到太子治衷心感激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权位更增加一层保障,并大大巩固了日后在朝堂上的地位,和太宗崩逝之后的朝政发言权。
永徽初年,大唐的实际执政者,是长孙无忌,以元舅、贵戚、勋臣身份,辅佐高宗,牢牢掌握了大权。并通过“荆王元景谋反案”、“驸马房遗爱谋反案”,打击政敌,排除异己,高祖第六子荆王李元景,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太宗堂弟江夏王李道宗,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第十七女高阳公主,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之子、太宗之婿柴令武,高祖之婿执失思力、薛万彻,太宗之婿,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皆受牵连,或处斩,赐死,或流放,关陇新旧贵族的血腥争斗,达到了顶点。
吴王恪死前,曾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一语成谶,已消灭所有政敌,权力膨胀的长孙无忌,没有料想到自己一直关爱有加,忠心辅佐的外甥,对于自己的操控已经隐隐生出了不满及戒心,皇权的排他性之下,至亲也会反目。
一生经历无数风浪险恶,历仕三朝,登相位三十余年,身为关陇贵族集团第一人的长孙无忌,最终却败给了来自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一个木材商人女儿之手。或者,确切的说,是败给了新兴平民出身官僚群体,及背后的皇权支持之下,而这,已不是本篇问答所涉及的范围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