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人民的名义中孙连城是本人唯一认可孙连仲,认同并由衷佩服的清官,理由如下。

第一孙连仲,影片中有三个时代感很强的人物,分别是孙连城,陈岩石和祁同伟。相比之下老英雄陈岩石虽然带有老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但在大风厂拆迁一幕中也不免以势压人,当然这种势一少半来自战争年代的资历和习惯,而这种底气多也有部分来自干儿子沙瑞金的地位,如果在赵立春手下,他只有干瞪眼。某种意义上说陈岩石和李达康几乎是同一类人,都有些不守规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实用主义气质,无论他们是否可能出于善意目的,客观上可能让他人破坏规矩,甚至违法犯罪也在所不惜。所以李达康身边的人几乎没有好结果。同样有股英雄气的祁同伟没有这种势,就只能被时代扭曲,沦为阶级固化年代权利博弈之下的牺牲品,本质上祁同伟跟侯亮平是同一类人,都是靠女人上位的,二人相比祁同伟的业务能力貌似更加过硬,可惜起点过低,一个在底层经历过血与火的拼杀的英雄,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女人的石榴裙下,而不接地气的侯亮平则明显有一股仕途顺利,春风得意指点江山的那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相比之下,孙连城超脱许多,他清高孤傲,出淤泥而不染,虽然不强势,但是也绝不像李达康那样装腔作势,更不扭曲自己趋炎附势,一个毫无背景的人能走到他那位置基本上是极限了,所以他爱惜羽毛,宁可不作为,绝不乱作为,毕竟不搞歪风邪气,一刀一枪打拼到这个位置不容易,必须谨慎,他与汤姆丁是两个极端。

第二孙连仲,从为官之道方面看,李达康的化身汤姆丁把京州搞成一团糟后潜逃。这时候难辞其咎的李达康急需要背锅侠,毫无背景的孙连城不幸中标。从信访大厅一事可以看出,李达康要求处级的孙连城接手至少是副厅级的汤姆丁留下的遍地是坑的烂摊子,却不给相关授权。对孙连城要求的多,帮助的少,这种情况下,孙连城如果过于主动,很容易陷进去。

第三,从做人方面看,没有阅历的人很难看出孙连城的实力,从李达康主持筹措资金会看,孙连城低调地完成了指标。从大风厂着火处置看,孙连城深入现场,处置得当,对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很多人说他懒政,其实从这里看出,不该懒得时候,他从来不懒,外在表现的懒,本质上是对规矩的绝对坚守,也是对信仰的绝对坚守,从信访窗口事件看,他本能够下发个红头文件把压力转嫁给信访局长的,但他还是自己花钱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独自承接李达康的怒火,显现出他不同凡响的担当。接待大风厂信访,他坚持原则,不卑不亢。从人品上甚至胜老英雄陈岩石一筹,毕竟陈一直想利用自己与啥瑞金的特殊关系来做这件事情,为大风场的安置寻找特殊出路,虽然出于好心,但是破坏规矩也是事实,毕竟不是人人都有他那种资源的,若果都由着性子乱来岂不乱套。所以孙连城是在李达康手下极少数能平安着陆,得以善终的。

第四,与他相对应的,是网络红人李达康。表面看,他风风火火,一心为公,实际上从二十年前他在县上出事情看,明显地好大喜功,揽功委过,人品不端。从他最信任的汤姆丁的所作所为看,他是很难说清楚的。仅仅因为哭坟一件小事,他就能专门对无隶属关系的厅级干部祁同伟上查三代,并且在党组会上公开,他对有大恩于他的王大陆颐指气使,对为他背黑锅的易学习这样的理想化好官,和孙连城这样中规中矩,清廉如水的清官都难以相容,表明了他的价值观 ,是非观,三观不正,行为卑劣,绝非好鸟。

第五,所谓的残次品培训会,个人认为,信任汤姆丁把荆州搞成烂摊子的李达康本应该是第一排学员,他却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居然毫无愧疚地站在讲台上,气宇轩昂地指责一个毫无政治污点的清官,一个政治稍微有哪怕一点点,一丝丝清明的世界,再牛的贪官,在清官面前也应该绕着走,宋朝的官员不敢惹包拯,就像当年和珅不敢惹刘罗锅,不敢惹阿桂,明朝的官员不敢惹的海瑞一样。而李达康不但容不得京州唯一的清官孙连城,还处处挖坑打压,用大风厂的民意胁迫孙连城违规批地,有逼他下水之嫌,本质上就是逼迫孙连城与他同流合污。可见李达康不只三观不正,而且极度厚颜无耻,他若得势京州绝对会再出现N个汤姆丁,官场上下也会长夜难明赤见天。

第六,综上,个人对李达康这样的官员是极度厌恶的,正是由于这种人瞎折腾,才会导致工作各种受挫,偏偏这种人习惯于见风使舵,看看他见到沙瑞金那一幕吧。其实他能在台上受重视,仅仅是应时而生的炮灰而已,正如唐朝的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一样,结果必然是应时而亡。其实按照正常的戏剧逻辑,最后一集,易学习和李达康喝酒对话已经露出浓浓的兔死狗烹的杀机了,追求唯我独尊绝对权力的李达康黑化是必然归宿。

对孙连城,本人可以对他说一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宦海沉浮,仰望星空,保重身体,争取健康长寿,你一定看得到李达康如何坐牢的。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
  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
  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
  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
  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这首诗可能作于诗人赴慧州途中,题为《寄内》,是寄给妻子的诗。他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在这首小诗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现。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的心头滋味却是其个人所有。
  其深度如何,其浓度如何,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花费太多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惆怅的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的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说与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这里将诗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的感受,及因这种感受而思念家人的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
  此则不同,首联没有说“别后心”究竟如何,次联却通过所写的途中景色来表现作者情怀的极苦、极乱。首联在字面上提出了“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提出了“别后心”,却既不作心情的描述,又无形象以表现含义。诗到后面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写“途中景”。
  如此安排,等于告诉读者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的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的实景,于实景中见到这种极苦、极乱的心情,一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实写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变得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一般人用很多言语也说不尽的地方,他只用十个字就渲染出来了。
  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