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君子之战,战国是无义之战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牧野之战故事。
我读了一下已经有的几个回答牧野之战故事,发现大多数人是不赞同这个观点的。其实,我觉是这是对君子之战理解上的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牧野之战故事?所谓君子之战,我认为不是指与敌人交战时像君子一样。比如,像宋襄公那样的奇葩,与敌人交战时还要讲什么礼仪。在泓水之战中,楚人半渡之时正时进击的大好时机却不出击,导致吃了败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看不懂战局,抓不住机会,那就是傻瓜。交战时,君子是不吃香的,要当君子,就不打仗,不是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话吗。
所以,我要说的君子之战,不是指正在交战时不杀死敌人,不使用计谋。而是说,不管战争多么残酷,交战时杀死了多少敌军,都不能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崇尚正义,不滥杀无辜,敬重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甚至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先上春秋时期战斗时具体事例:
齐国与晋国鞌之战中,齐顷公的战车就要被韩厥追到时,大臣逢丑父趁韩厥不注意和齐顷公换了位置,让齐顷公逃跑了。逢丑父被韩厥俘虏后,交给郤子。郤子以为是齐顷公,就想杀了他。这时,逢丑父告诉郤子自己顶替国君的事,郤子听说后就放了逢丑父。为什么呢?郤子说: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意思是,这个人不惜以死来保护他的君王,是忠臣啊,我杀了他是不祥的!还是放了他来鼓励那些忠心于国君的人。也就是说,郤子不杀逢丑父的原因是敬重他是一个忠心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逢丑父忠心为君,那怕要冒死之风险(别说这是愚忠,时代不同要求就不同,对正义的理解肯定不同);郤子敬重有德之人,那怕是骗了自己的敌人。这些做人该有的品质,那怕是生死相拼的战争都不忘记,这就是君子之为。
再来看下,春秋关于战争的一些大家都遵守的约定俗成: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有很多资料认为,来使代表的是对方的国君,杀使者等于杀国君,这是不合礼仪的行为。但我认为,这恰是说明,交战双方都有和平的意向,如果习惯杀使者的话,想谈判时,谁还能在交战双方中来传递和平的信息呢?使者,就是和平的机会。
不加丧,不因凶。在有丧事或者自然灾害等重大变故时,不攻击敌人。在人类社会中,别人家办丧事或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变故,是人家最伤心之时。所有人家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人们都会感同身受,这是人类恻隐之心的天然体现。换句话说,这时去攻打别人,是没有人性的表现。
不重伤。不会杀死负了伤,已失去抵抗能力的敌人。
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黄口,指小孩子,二毛,指老人。就是说,战争中对于老人与小孩子这些人是不能伤害的。这个不用解释,如果杀老人与小孩子,那就不能称之为人,而是兽了。
人类不能避免战争,但做为人的最基本的准则不能丢——春秋时就是这样(要注明的是,春秋末期已经有点不这样了,无奈)。
再来看,春秋之后,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大多都被废弃了。
白起坑杀降卒,那可是四十万人啊,就算是四十万只猫啊狗啊,杀起来都会手软吧;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对放下武器的城市无差别的杀戮,那里面应该有无数的老弱病残幼吧;
“南京大屠杀”,30万人,在六周内有计划的屠杀,这些鬼子还有人性吗?
好吧,我知道这上千年战争史上,屠杀无数。我去查一查,还能写出更多更触目惊心的。但我放弃了,那些丑恶就让他沉在历史的最深处吧。
写到这里,真的怀念春秋时的那些君子之举。我们不能逃避战争,那至少给我们一点做人的起码尊严吧。
文中事例出处:《齐晋鞌之战》。我是挚守静笃,一个喜欢点历史的小人物。本文原创,图片取自网络,不要转载呵。
八百诸侯会孟津说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
周武王姬发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召集了八百诸侯前往朝歌城,要征讨当时的无道昏君——商纣王帝辛。奇怪的是周武王联合八百诸侯的兵力浩浩荡荡来到离朝歌城不远的孟津,结果连战鼓都没有击响,大队人马就纷纷退兵了。本是一触即发的战争,变成一场演习,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八百诸侯齐聚首周文王去世以后,周武王继位。当时的商纣王残暴无道,而周家则是以礼仪对待天下,因此深得民心,有很多诸侯国都愿意与周武王结盟,武王也很快就召集了八百诸侯的兵力。这八百诸侯听上去很多,其实并不算很强大,据说当时整个商朝有三千多诸侯国,这些诸侯国虽然被称为“国”,但实际上的规模应该与现在的县差不多。规模小还不说,三千多诸侯国中只来了八百个,算起来也没有多少兵力,比起第二次伐纣要少得多,因为第二次伐纣的时候,周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也就是说三千多诸侯国至少有二千已归顺于周家。
孟津观兵的奇异现象周武王领导大军前往朝歌城的时候,乘船渡河却遇到一条白鱼跳进武王船上,武王俯身把鱼杀了,还在船上摆起桌子,用这条白鱼祭祀上天;等武王到了岸上安营扎寨,却突然有一团火球从天而降,停在武王的军营上方,然后火球变成乌鸦,呱呱呱的叫起来。周围的诸侯都非常开心,认为这是好兆头,马上就可以打败纣王了!但武王却摇摇头说:“你们不知道天命啊,伐纣还不到时候。”于是大家都收兵回去了。
一帮雄心勃勃的人,带着粮草辎重,翻山渡水来到孟津,准备打一场正义之仗!结果却连对手都没看到,就草草的收兵回朝,这就是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
周武王的第一次伐纣计划没有成功,二年后再次召集盟军进行第二次伐纣。这一次他们成功了,而且相当成功,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把朝歌城攻破,创造了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