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死后,姬发即位牧野之战故事。将都城从丰京迁到镐京。姬发还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做王后。拜姜子牙为“尚父”。姬发即位九年后,想东征商纣,为了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他们准备做一次阅兵。

牧野之战故事: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牧野之战故事: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牧野之战故事: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公元前1048年,军队出师之际,姜子牙左手持黄钺,右手握白旄,号令军队,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牧野之战故事。”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争先恐后来到了孟津,有八百之多。诸侯跃跃欲试,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可是姬发拒绝了,他还是担心力量不足。

又过二年牧野之战故事,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不理朝政 。姜子牙见时机成熟,决定对商宣战。大军临行前,按习俗武王卜了一卦,正在此时,天气突变,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各路诸侯都恐慌起来,认为不是吉兆,武王姬发也有退缩之意。关键时刻,姜子牙站出来,力排众议,说纣王残害忠良,倒行逆施,人神共愤。我们讨伐他是顺天应时,替天行道。占卜之事虚无缥缈,怎能当真?武王于是不再犹豫,精选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浩浩荡荡,直奔朝歌。

牧野之战

伐纣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姬发下令将船只全部烧毁,桥梁全部拆除,以表示这次出征有进无退。据《太平御览》记载,姜子牙说:“太子为父报仇,所过津梁,皆悉烧之”。后来项羽“破釜沉舟”,估计就是从这儿学的。

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

大战前夕,姬发在阵前演讲,鼓舞士气,例数纣王罪行,这篇檄文就是《尚书》里的《牧誓》。

战幕一揭开,姜子牙亲率精锐为先锋从中央突破敌军阵营,商军虽多,但此时与纣王离心离德,没人愿意卖命,防线被突破后,顿时方寸大乱。《尚书·武成》是这样描述的:会于牧野,罔有敌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随后姬发率领诸侯人马,一拥而上。商军纷纷倒戈,胜负已分。

据《六韬》记载,武王曾经多次向姜子牙请教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兵法,所以虽然商朝当时的军队肯定没有70万,但是双方兵力悬殊是可以肯定的。牧野之战胜在一来姜子牙深通兵法,二来双方士气差距悬殊。

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妲己自缢而亡。姜子牙引姬发入殷都朝歌,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屯积在钜桥的粮食赈济贫民。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第二天,姬发立于社坛之上,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诏告天下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弱肉强食是自然界恒古不衰的规律。但不论是翻阅竹简汗青,还是用搜索引擎查找大数据,你总能找到一些咸鱼翻身,以弱胜强的军事反证案例。莫非太阳要从西边出来?老师教我们的都是错的?非也!两军交战,影响的因素太多,太复杂。大家以为强势的一方未尝没有难言之隐。而大家以为弱势的一方也未必不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在某些情况下,强可以转化为弱,弱可以转化为强。移形换影,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牧野之战故事: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第一个案例,强者被弱者找到命门。武林中有一门很厉害的武功叫金钟罩铁布衫。谁要练好了,不仅刀枪不入,甚至可以抵御洋枪洋炮。但这门功夫有个缺陷,练功者身上某个地方存在一个命门。只要找到这个命门,就好像是找到了可以给气球放气的气嘴一般,铁布衫瞬间变成吊带衫。对于弱势一方,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强者命门的能力。这里举的案例发生在大唐开国时期,李世民与薛仁杲之间进行的战略决战。开战之前,唐军不仅在数目上处于弱势,而且刚吃了败仗,士气低落,战斗力也不如对方。而薛仁杲虽然在多方面占优势,但唯一苦恼的地方在于深入大唐腹地,后勤补给比较困难。所以,李世民在前方毫不犹豫选择坚壁不战。他不与薛仁杲拼力量,而是与对方拼耐力。因为后勤补给就是薛仁杲的命门。最后,薛仁杲方面因为粮食耗尽而军心动摇。李世民则趁机发动总攻,并一举全歼了对手。

牧野之战故事:历史上牧野之战是怎样的?

第二个案例,强者看上去强,但其实没那么强。这也是发生在大唐开国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开战之前,李世民兵力不足三万。而对手窦建德则拥有超过十万的大军。单从数字上比较,强弱对比非常明显。所以李世民最初计划并非是要击败窦建德,而只是想凭借虎牢关的险要地形阻止对方前进。但通过几次小规模近身接触后,李世民发现对方士兵普遍心浮气燥,纪律性差,战斗力实际并不强。而唐军总兵力数目虽占弱势,却拥有一支规模达三千五百人,战斗力爆表的铁甲骑兵。因此,李世民临时改变计划,主动引诱窦建德进攻,并趁对方麻痹大意之际发起致命一击,最终全歼敌军,获得了定鼎中原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个案例,不作死就不会死。强者的统帅心血来潮瞎指挥,最终作死输给弱者。这个案例是发生在王莽时期的昆阳大战。当时,王莽手下的统帅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余万大军聚集在昆阳城下,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城内守军很快便宣布投降。但王邑、王寻不接受,因为一接受投降,就没有理由在城内烧杀抢掠了。这种不留退路的表态逼得城里守军达成共识: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在守军众志成城之下,王邑、王寻硬是多日没攻下来。有人建议王邑、王寻暂时放弃打昆阳,先寻找更重要的目标。但后两者断然拒绝了:这么多兵力,居然攻不下这么小个城,实在太没面子了。又过了一段时间,当攻城一方因多日劳累而精疲力竭之际,叛军首领刘秀率领数千人的敢死队趁夜色和狂风暴雨向王邑、王寻的中军帐发起突袭。这一次,王邑、王寻作出了最后一个作死决定:各相关单位原地不准动。这倒好,王邑、王寻一方总兵力虽多,但这些人却没法上前阻止刘秀乱砍乱杀。最终,这些人只能眼睁睁看着王寻被当场斩杀,王邑连内裤都不要就跑掉了。四十余万大军一个夜晚全线崩溃!

如果您喜欢趣味历史,欢迎关注钓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