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情事件,过程有点曲折,我缩短一下篇幅,简单描述一下张居正夺情。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万历五年(1577)九月十三日病故。按照伦理,官员“丁忧”,必须回乡服丧守孝二十七个月。阁僚吕调阳张居正夺情、张四维联名向皇帝报告,希望援引前朝大臣金幼孜、杨溥、李贤由皇帝“夺情”的先例,挽留张居正。然而,这种“特事特办”,并不符合明朝祖宗旧制,“夺情起复”的大臣往往遭受非议。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居正张居正夺情,当然不愿意在此紧要关头离开岗位二十七个月。他的盟友冯保也认为他不应该“丁忧”,否则后果难以预料。于是两人密谋策划了“丁忧”和“夺情”的两全之计,即由皇帝“夺情”,在局面已定的时候,再把讣告通报内阁同僚。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内阁次辅张四维向皇帝提交奏疏,无意中透露了密谋之一斑。奏疏送给皇帝时已经二更,天亮之前皇帝的挽留谕旨就下达,还赏赐大量香币油蜡之类供品。宫内的小太监肩负冯保的使命络绎不绝来到张府,传递“夺情”的信息。张居正感动之极,不时做出擎曲状,命令仆人搀扶小太监站立,接受自己的跪拜,特别叮嘱:请把我的叩头带给冯公公。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夺情”的结果是张居正“在官守制”,即在北京的家中“守制”七七四十九天,在家中处理公务;“七七”以后,和往常一样到内阁办公。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此举激起了官员们的不满,翰林院编修吴中行、翰林院检讨赵用贤、刑部员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纷起弹劾。冯保擅自扣留这些弹劾奏疏,不送交皇帝,让张居正“票拟”皇帝的谕旨。张居正不但不回避,反而与冯保商量确定,对四人实施“廷杖”。

礼部尚书马自强听说要“廷杖”,出面向张居正求情。张居正自知理屈,竟然不顾首辅的矜持风度,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在马自强面前跪下,一手捻着胡须,口中喊道:“公饶我,公饶我!”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召集翰林院官员数十人,向张居正请愿,吃了闭门羹。

王锡爵径直闯进张府,为上述四人求情。张居正板着面孔,拒绝王锡爵的请求,说:“圣怒不可测。” 王锡爵说:“即圣怒,亦为老先生而怒。” 张居正无言以对,突然下跪,举手索刀作刎颈状,说:“上强留我,而诸子力逐我,且杀我耶!”连声喊道:“你来杀我,你来杀我!”

王锡爵懵了,没想到平日仪表堂堂的首辅居然如此无赖,赶忙逃跑。

锦衣卫逮捕了吴、赵、艾、沈四人,在午门廷杖。结果适得其反,舆论普遍同情四人,把他们看作是坦荡荡的君子。

你好,我是舟说,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居正的夺情之谜应该说是封建社会一个头条新闻,为什么呢?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伦理纲常就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而张居正的夺情事件涉及到这里面的两个最基本关系,即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所以在当时乃至后来,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件事情一直有所争论,是当时街头巷尾热议的一个话题。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但有时候越简单的事情也越复杂,怎么讲呢?

张居正夺情:历史上明朝首辅张居正的夺情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

在封建社会,在所有的伦理纲常里面君王才是最大的纲,然后才是其他方面,就是说服从天子高于一切。

张居正父亲去世,按道理说,应该回家守丧三年,也就是丁忧,但是天子这个时候不让他回去,他就不能回去,即使他孝心再大也不行。

天子这个时候是谁呢?是刚刚15岁的万历帝,而真正掌权的是他母亲李太后,他们母子俩这个时候非常倚重张居正,因为朝廷他们无法掌控,所以他们不想让张居正回家服丧,行丁忧之事,因此,就有了夺情事件(即张居正为年幼的万历帝他们母子夺去了孝亲之情)。

2

张居正能被后人不断书写,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夺情之事,而是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改革,让明朝重新焕发生机。

乾隆在《明史》中对张居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正是因为张居正的努力,才有了万历中兴,才让明朝的历史得以继续继续,看似有些夸张,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我们可以看看万历上位之前的明朝已经衰败到什么程度了。

①土地兼并严重,权势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强占了大量的土地,而这些人都拒不缴税,底层民众纳税过重,生活贫苦;

②徭役目录繁多,各地起义不断;

③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④边境受到蒙古人、女真人滋扰与进犯;

⑤自然灾害频发,黄河屡次决口。

应该说,当时下层人民生活已经水深火热中了,朝廷的力量尤其是财政收入也有衰弱之势,所以为了挽救大明王朝,必须要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刮骨疗伤似的全面改革。

张居正应该很早就看到了问题所在,就差一个机会。

所以,当上内阁首辅之后,他就直接指出了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随即开始实行改革,涉及内政、军事、水利、经济等各个方面。

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阻力太大了,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太多,权势阶层尤其是那些兼并土地、公饱私囊、不作为的皇亲国戚和高官大臣无不对张居正怀恨在心。

恰好这个时候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按道理说,应该回去服丧,但他的改革还没有成功,也得不到群臣的支持,而一去就是三年,他放得下么?

他显然是放不下的。

张居正明白,一旦他回去了,这期间可能发生很多事情,他前期的努力很可能将付之东流,甚至官位不保,性命堪忧。

所以,他策划了夺情之事。

应该说,张居正是不得已而为之,历史血淋淋的教训让他深知改革一旦失败就会革了他的命,所以,他才出此计策

这是各种利益关系相互斗争的结果。

①无力掌握朝局的万里母子也深知离开了张居正,他们啥都不是,只能被群臣所左右,所以他们必须留下张居正为自己服务。

②支持变法的掌印太监冯保也离不开张居正,他需要张居正为自己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