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与西周西周历史,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小编四年级历史老师教的朝代歌。

西周历史:为什么西周之后叫春秋战国不叫东周?

两周叫法一直有西周历史,只是谈论东周具体事件时,人们为更明确不同背景,习惯上说春秋战国。

西周历史:为什么西周之后叫春秋战国不叫东周?

西周和东周武王伐纣,建西周,定都镐京(今西安)西周历史。

西周历史:为什么西周之后叫春秋战国不叫东周?

周幽王时天灾人祸不单行,引周室上下强烈不满。前774年,周幽王废王后申后,同废了嫡子宜臼。后立宠妃褒姒,其子成了太子。这本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继而又迫害原太子宜臼。

西周历史:为什么西周之后叫春秋战国不叫东周?

申后之父申侯大为恼火!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和缯国攻打周幽王。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西周亡。原太子姬宜臼继位,为周平王。东周开始。

后东周都城东迁于洛邑(洛阳),史称平王东迁。

为何称西周,却拆东周为春秋、战国?西周,分封制,获封者为诸侯。各路诸侯一切以周天子马首是瞻,对天子尽义务,听从天子调令。诸侯存在竞争,但尽遵周礼,周控天下。

东周,周幽王和申候之战本为内耗,周平王东迁后,东周步入衰落,此消彼长,诸侯做大。东周先后演变成两个不同阶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丨

各路诸侯并未完全摆脱周礼束缚,诸侯称“公”。竞争加剧,但尚守礼法,战争规模一般不大。

本质是争夺政治霸权,征服对手,实现自己政治利益最大化,比如春秋五霸。春秋是“文明之争”——让你服我,但不是灭了你。

战国丨

周天子完全沦为摆设。越来越“不要脸”,诸侯国开始以“王”自居,而不再称“公”。公,代表诸侯爵位;王,则为主权身份。性质发生变化。

战争爆发趋于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不再是简单臣服对手,而是借助残酷战争,不惜一切代价灭掉众敌。目的: 称雄天下,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战国是天下之争。最终秦国横扫天下,一统华夏!

小编陈词西周: 是周礼一贯而终的时代。诸侯臣服于周天子,良性竞争,制度和礼法井然有序。

东周: 天子早已失去实际掌控力。春秋和战国是完全不同历史性质的阶段。为明确和区别两个时期,就习惯用春秋和战国,但是框架依然是东周。

首先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是在否定中国历史。东亚考古完全吻合夏商西周的历史记载,夏商西周就在东亚。

夏商西周三代具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当时留存下来的社会史料较少,有许多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当前我国留在最早最权威的史书应该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但《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那时距离西周灭亡时已将近六百年。司马迁写六百年前的东西,甚至一两千年以前的东西肯定有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这很正常。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相当激烈,毁坏的东西也肯定较多,后来秦始皇又搞了“焚书坑儒”,烧毁了先秦以来的大量书籍,六国的史料都不复存在。项羽在破秦后又烧毁了阿房宫和咸阳城,秦国的史料也被烧毁,这就是导致先秦史料稀少的一个根本原因。虽然后来到西晋时又出土一本《竹书纪年》,这是一部魏国史书,弥补了一定的史料,但相对来说还是少之又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国家为了弥补夏商西周的历史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崛了大量文物,对夏商周历史有了很大的还原。特别是甲骨文的出土与研究,完全佐证了对商朝历史的记载是正确的。

目前存在争议较大的就是夏朝,由于夏朝只发现了一个二里头遗址,即没发现大量青铜器,也没有发现夏王墓,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所以才有大量的争议。因为二里头只发现了简易的宫殿遗址,还有极少的青铜器,没有文字,所以有人怀疑不是夏朝,而是早商。

但毋庸置疑夏朝是存在的,因为文明不是一天形成的,是逐渐积累的,越是在落后的远古时期积累的时间越长。青铜器是什么时候开始会铸造这个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由陶器转变为青铜器这个过程肯定会很长。

安阳殷墟发现的青铜器是属于中晚商,甲骨文也是中晚商的,而且甲骨文属于占卜时用的卜词,不是朝廷官方交流的文字。因此前商的文物较少,虽然有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的发崛考古,但有重大影响的文物不多。

文字一开始也肯定不是就刻在甲骨上,甲骨比较硬,没有金属很难刻划。文字开始肯定是写在树叶上、石板上、木头上,但这些东西不易保存,即使是埋在坟墓里也很难保存下来。但是在竹木简写文字肯定比在甲骨上写文字出现的早。

另外一点,黄河不断的决口淤积也夏商文明难已寻找的一个重要原因。拿开封城来说,宋城就在现在地面以下7米深的地方,魏国的大梁城则在一二十米以下,那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肯定在更深的地下。关中平原和洛河盆地也是一个不断淤积的过程,夏商西周的东西早己埋在地下。

有人说三星堆文明不排除文明西来,其实这都是受西方观点的影响,由于受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阻挡,西方文明根本传不过来,中国文明是独立存在的,三星堆有可能是商灭夏后一部分夏人从中原跑到四川盆地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