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有漏洞,5吨炮弹,其实并不多,但观众以为,5吨炮弹足以把楚云飞89师全部吓跑,这就足够了碾庄战役。这是李云龙和楚云飞的最后一次交手。楚云飞是黄埔的高材生,阎锡山的小老乡,是晋绥军和中央局的双料宠儿,这一次,楚云飞带领全美械89师,走上淮海战役战场,要和解放军大干一场。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李云龙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如果是常乃超暂七师那样的部队,分分钟就被打散了。这次坚守碾庄的李云龙二师某团,上千人打成了不足百人,警卫员碾庄战役、秘书、炊事班全部拿枪上,李云龙自己也成了机枪手了。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李云龙在晋西北带出的独立团老底子几乎被打光,司令员为了减轻李云龙压力,豪气冲天“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碾庄战役!”整个纵队的四个跑团,所有的炮弹都像楚云飞头上招呼,楚云飞不得不逃跑!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言归正传,五吨炮弹四个炮团到底有厉害?历史上,淮海战役中,解放军一方总共就只有4个炮兵团,共有美式105毫米榴弹炮36门,日式105毫米榴弹炮和野炮53门。根本不可能一个纵队有四个炮团。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假定解放军装配的炮弹是105毫米的榴弹炮,每颗炮弹重20公斤,5吨就是250颗,都装不满一汽车!四个炮团不足100门大炮,一起发射,总共就能发两三次,瞬间就没有了。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如果200多发炮弹就就能把楚云飞吓跑,也太小看楚云飞了!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于是,《新亮剑》中,5吨炮弹改成了200吨炮弹,200多发炮弹直接变成10000发炮弹,这样剧情才算合理。

10000发炮弹,楚云飞一个师近万人每个人头上都有一发炮弹在招呼,楚云飞不跑才怪呢!

楚云飞说,看来解放军的火力已经可以和我们对等了!

事实上,真实的淮海战役战场,可能比电视剧中更惨烈!粟裕将军曾说淮海战役中,“我们打杜聿明,几乎用炮火推平村庄,一个村子打几千颗炮弹和成千成万斤炸药。”

粟裕将军说的炮灰推平村庄,说的应该不是针对楚云飞这样的增援部队,也不会主要用于协助李云龙这样的阻援部队。而是针对包围圈中的国民党军队密集阵型,用炮火彻底摧毁他们的最后一丝抵抗意志,取得最后的歼灭战胜利。

所以,结论可能是,李云龙几个小时的阻击战,促使解放军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围堵。在对黄百韬兵团发动总攻的时刻,分出了一小部分炮弹支援李云龙,减少了李云龙二师的伤亡。(围歼黄百韬兵团!)

这样就能解释清楚了。解放军4个炮兵团一万发炮弹用炮火推平了黄百韬兵团,前来救援的楚云飞89师,也很荣幸分到了200多发。楚云飞不光头上挨了200发炮弹,还亲眼看到了黄百韬兵团被炮火推平,撤军逃跑保存最后一点实力,也就理所当然了。

不过,淮海战役中,解放军的榴弹炮和野炮山炮不足的情况下,解放军指战员自主研发了“没良心炮”。没良心炮,也叫飞雷炮,用的是一个汽油桶当主体,把一个圆盘形的炸药包抛射到150-200米距离。被飞雷炮击中的国军,人马碉堡全部上天,很多人一个伤口都没有,七窍流血,国军敬畏的叫他“没良心炮”!

(这就是淮海战役中的没良心炮!)

永远铭记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解放军将士!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师接到命令从汉中出发驰援淞沪战场时,是齐装满员的两旅四团(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从宜昌到达汉口整训再赶赴上海的俞济时第58师,则是已经完成部队和装备改制的“调整师”,也是下辖两旅四团(第172旅、第174旅)的规模,按调整师的编制该师兵力定额为10923人,两师9月间合组为第74军。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说明一下,第58师名列第二批调整师名单,虽然人数貌似少于王耀武师,但装备要好的多,是按所谓“德械师”的标准配备的武器,拥有重机枪54挺、捷克式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16门(内含6门德制榴弹炮),大口径迫击炮和战防炮30门。而第51师则是准备第三批进行“调整”的部队,结果还未开始战争即已爆发,可以发现,第74军成军时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为几乎还没有什么军直属部队。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在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王耀武师的表现要好于第58师,主要还是老王在指挥上很有想法和大胆,即便如此,第51师伤亡也达到4707人,战损达到40%左右。按一线步兵占全师兵力的60%计算(之前有过专答),则第51师的一线部队伤亡超过65%!换句话说,最初上战场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损失可谓惨重。

碾庄战役:亮剑里边说的拿5吨炮弹换下李云龙,那么5吨炮弹有多少发?

其实第51师还算是战力保持最好的,胡宗南第1军伤亡高达80%,这就是第1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重要原因,因为该军已经被打残了只能调往江北整补,空出来的战斗位置就落到了第74军头上。淞沪会战期间,各主力师都进行了多次补充,补充的成分主要是周边各省的保安团,这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了,好歹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原来的方法是调上来的保安团士兵平均分配给各作战师,陈诚打着打着发现这个办法不合适,开始将补充士兵全部拨给主力师,因为这些师虽然伤亡较大但仍然保持着架子,得到补充后还能具有相当战斗力,而若补给后上来的杂牌师则两天即垮,连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顾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军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骨干老兵损失较大,整体战斗力下降的不算严重。

撤到南京后第74军又进行了整补,可惜部队中新兵已占相当成分,因为附近好一点的保安团已经在上海消耗光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义务兵的现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队用光后再抽就只能是壮丁了。由于南京保卫战组织和撤退的混乱,第74军撤到江边时已经没有船只了,多亏关系深厚的俞济时掌握了一条小火轮,以每次载300人的频率运送部队逃过江去。

在南京保卫战中的伤亡再加上渡江的损失,第74军撤到浦口时点验:第51师仅余3000余人、第58师仅余4000余人,撤到蚌埠后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这样全军残余兵力大约不足10000人。按照整补后的满员24000人计算,第74军南京保卫战的伤亡大约为42%,一线老兵的伤亡则高达70%,大约还剩3成,可如果再累乘淞沪会战的3.5成,那残存比例可就惊人了。

1938年4月,再次经过补充的第74军在湖北黄陂接受军政部“校阅”时,考评为“良好”,随即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兰封会战,不过该军在这次会战中的发挥很是平常,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补充过多,整训时间又仓促,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会战结束后第74军经平汉线到达汉口再转九江,6月间调往江西德安布防,仍然隶属于薛岳的第一兵团。

在万家岭战役中(德安大捷),第74军战力有所恢复,为重创日军第106师团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也损失不轻:截至1938年10月15日,该军伤亡失踪高达9900人,伤亡七名团长和十三名营长,参战部队损失约为50%。再按一线步兵的比例推算,该军从河南和安徽补充算起,部队老兵又剩下2成,即便加上伤愈归队者,也就在3到4成左右。

所以从时间点上看,第74军在武汉会战后经过两年的整补,期间完成装备的人员的补充,尤其是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兵的训练,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复元气,方能在上高会战中表现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战名扬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军只辖第51和第58两个师,第57师并没有参加万家岭战役,该师是在上高会战中防守不动如山才有“虎贲”之名。

毫无疑问,第74军这支抗日铁军是抗战时期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它的损失率肯定要低于平均线,而如果是战斗意志和装备人员较差的其他部队,则作战伤亡肯定要大大地高于第74军,也由此得见抗战期间我方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没有现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卫战之后,只能大量使用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补充部队,有经验的老兵越打越少,战损更加远高于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