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凡尔赛和约》苛刻的条文,在德国引发了反对《合约》的狂潮,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上屈辱,还要承担巨额赔款凡尔赛人。每一个民众把自己的不幸,经济不景气,全部归咎于“可恶的法国人”,而将魏玛共和国看作是卖国贼和叛徒。
随着东欧各国纷纷独立,奥匈帝国也随之崩溃,成为一个领土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奥地利凡尔赛人。这些独立起来的小国,看似是对德国势力的瓦解,但事实是,英、法两国必须对这些小国承担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不过,协约国并没有放过这些新兴的小国,也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样承担战争赔偿凡尔赛人。匈牙利损失了70%的领土,保加利亚、土耳其也被割地、要求战争赔偿。这种仇恨,致使他们在二战中继续成为德国的“跟班”,或者保持中立。
而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也十分仇恨英、法等国,这是为什么?原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不仅不能支援,反而成为英、法、美军队的累赘。说就不好听的,如果没有盟友的救援,意大利早就不存在了。
如今,居然厚着脸皮要求分割匈牙利的土地,自然遭到英、法、美三国的拒绝。但意大利依然死缠烂打,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彻底激怒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指责意大利不要太过分,否则原先的许诺也不做数。
被羞辱的意大利总理等人愤然回国,并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但其他各国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回事,继续召开会议。等了半个月,不见动静的意大利人急了,生怕错过机会,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灰溜溜地自行回到巴黎,继续开会。
结果是,意大利所获最少,从此对英、法等国极为不满、怀恨在心,并成为二战中选择加入轴心国的主要原因。作为战后欧洲唯一的大国,法国不“善待”战败国,甚至是战胜国,让其在战后的与他国关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渐行渐远。
法国的强势,让《凡尔赛和约》成为法国的《和约》。一战后的欧洲大陆,法国成为唯一的霸主,但他们也明白,没有俄国的牵制,英国的助战,美国的参战,仅凭法国的实力根本打不过德国。于是,全力支持波兰复国,企图扶持一个“强大的”波兰牵制德国,但波兰根本没有实力牵制德国。
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凡尔赛和约》尽管苛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德国。也就是说,尽管德国遍体鳞伤、精疲力尽,但其元气未伤,仍然强于每一个邻国。于是,法国仍希望与英国、美国保持结盟,从而保障自身安全。
但作为法国战时最坚定的盟友英国,却在战后发生了变化。由于德国海军全军覆没,来自海上的威胁消除了,他们再次重提“大陆均衡”政策,不能眼看法国一家独大,要求对德国“从宽处理”,但遭到了法国的抵制,双方出现了“裂隙”。
美国对法国在《凡尔赛和约》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实惠,让美国人普遍认为去遥远的欧洲作战,根本就是“劳民伤财”;二是法国的强势,主要表现在,不同意英、美两国不要过分削弱德国的建议。
面对强势的法国,美国的做法是,既然不听我的,你就自己玩吧。干脆以参议院否决《凡尔赛合约》为由,不再插手欧洲事务,法国意欲与美国结盟成了泡影。而英国以“英、美是一家”为由也不结盟。这样的局面,是法国人没有想到的。
也就是说,如今支持《凡尔赛和约》的,只剩下法国一家了,成了法国的《和约》。没有英、美两国的结盟,刚刚从战争走出来的法国,比削弱后的德国强不到哪里去,再加上其他国家要么三心二意,要么势单力薄,法国再一次被孤立了起来。
从此,对德国的一举一动更加地小心谨慎,甚至达到了“神经质”的地步,无时不刻地试图削弱不断强大的德国。但“形单影只”的徒劳,让英国人“没事偷着乐”,美国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德国则“肆无忌惮”的壮大。
正是因为法国在《凡尔赛和约》中,表现出的强势和“得理不让人”,让其在欧洲的处境更加的孤立和凶险。他们一边“舔血疗伤”,恢复战后经济,一边对德国的崛起十分敏感 ,特别是“鲁尔危机”,就是法国人“神经质”的真实写照。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