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典故,故事主角司马昭为三国时期魏臣,其父司马懿是魏国大将,魏明帝曹睿死时,曾托司马懿与曹爽一起辅佐齐王曹芳治理天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曹爽与司马懿彼此排挤,二人经过激烈的权力争夺,司马懿铲除掉曹爽一党,魏国军政大权自此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不久废除即将成年亲政的齐王曹芳,另立十三岁的曹髦为帝,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过多久,司马师就病死了,临死前将手中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满朝文武都是司马氏一党,年轻的曹髦知道即便自己只做个"傀儡"皇帝,也做不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除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以待毙,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除掉他。"大臣们知道这样做无异飞蛾投火,自取灭亡,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喜欢的请关注头条号

谢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的,时机不对,那就是找死,

老话说的好,“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司马昭已经把“器”漏出来了,你说皇帝看不看的出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司马昭类似于曹操,篡位的样子已经很难看了,就差最后一步了,但是很不幸,临篡位前挂了。

权臣篡位这个事情,一般都有他的步骤的,当然,如果是宗室亲王,步骤可以减少的,

一般步骤是,

一,位极人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加丞相、大将军衔。

二,加爵位,先公后王,

三,加殊礼,加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

四,举行禅让大典。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正元二年(255年)晋司马昭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辞让不受。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同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选择玉碎,司马昭弑君后,立曹奂为太子。

景元四年(263年),曹奂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

如果再看刘裕、宇文泰、高欢、杨坚,其实都差不多的,有的两代三代人完成,有的一代人完成,之所以有区别,跟能力无关,而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为什么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241年-260年6月2日),字彦士,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公元254-260年在位。年仅20岁就战死。

这位曹髦自小聪慧,在曹芳被废之后,在郭太后的鼎力支持下,曹髦继承帝位。这位曹髦的心气比较大。第一个喊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受不了司马家族的专权。奈何能力不足,又不懂得隐忍,直接带领宫中的卫士、太监、宫女等就与司马昭开干。这些人怎能干的过司马昭啊。打了没多久就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杀死。毕竟是皇帝死了,再跋扈的司马昭也顶不住这个舆论压力,最后只是杀了成济以安民心。

“司马昭之心,众人皆知”意思解释: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出处:《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晋之交是个多事多乱、多灾多险之秋。 曹魏政权在固守中摇摇欲坠,司马氏在狭隘、贪婪、阴险、残酷中膨胀得势。公元二五四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公卿迎立曹髦为帝。司马氏在魏国的势力越来越膨胀。公元二六零年,曹髦不甘为司马氏作傀儡,率宿卫玫司马昭,然事败,反被昭所杀。司马昭又另立傀儡元帝曹奂,从此大事政事皆决于司马昭。终于取代曹氏政权而建立晋王朝。这段历史留给后人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