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谈论自古英雄出少年,谁谁年龄不大,却担任了什么什么职务等,如林彪23当军长,陈海松20岁当军政委,肖华17岁就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等,其实,他们这些人与我们今天要讲的下面这位比起来,那就“逊色”多了博古简历!
这位牛人博古简历,就是博古!他24岁就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总书记),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也是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事,堪称奇迹。博古是江苏无锡人,1907年出生,原名秦邦宪,博古是俄语音译过来的名字。博古的父亲是清末举人,家境殷实,博古小时候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父亲因病去世后,博古的家道开始中落,但母亲坚持供博古读书。后来博古考上上海大学,因成绩优异、表现不错被推荐到苏联留学,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就此,秦邦宪改名为博古,他的命运也从此改变,此时,博古不过才19岁而已。
博古在苏联中山大学留学的三年博古简历,苏联国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由于列宁刚刚去世不久,苏联政局不稳,内斗激烈,斯大林与托洛斯基争斗不休,各种运动层出不穷,什么“布哈林”、“托派”、“大肃反”、“第二条路线”等,反正就没消停过。中山大学也被牵连其中,分成“教务派”和“支部派”,后来又出来个“浙江同乡会”,博古也难独善其身,被牵扯进去,苏联的政治斗争非常残酷,往往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命就莫名其妙的丢了。幸亏后来向忠发来到莫斯科,将博古安排到身边当翻译,博古才躲过一劫。但这三年,对于年轻的博古来说非常的重要,它让博古学会了很多东西,如“教条主义”,还有是“斗争”方面,同时也让博古明白了一条重要的人生信条——紧跟领导,还让他认识了一个重要的朋友——王明。
博古回国后,开始了火箭式的上升之路,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到团中央宣传部长,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政治局委员、常委。王明去苏联前,指派博古负总责,于是,年仅24岁的博古成为了党的总负责人。可以说,博古能有如此的“成就”,与当时的形势、国内外的环境以及共产国际的瞎指导有很大关系,一句话,博古并不是党的全会选出来的总负责人,他只是在一个巧合的时机碰到了巧合的机遇,就像博古的儿子秦刚所说的:历史给他安排了一个犯错误的角色!那么博古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他随上海临时中央迁到苏区根据地后,犯了“教条主义”、“左倾冒险主义”、“机会主义”、“逃跑主义”等错误,博古有才,但他绝不是统领全局的人物,他从苏联回国后,没有经过国内土地革命战争的洗礼,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和经验,按书本上照搬硬套,处处以在苏联学的那一套来指导中国革命,来掌控国内复杂的斗争局势,对共产国际俯耳恭听,崇拜洋教条,对毛主席排挤打击,在军事上,一切都听李德的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排斥毛主席的正确战略方针,剥夺了毛主席对红军的领导权。看看,博古犯的错误还少吗?他犯的这些错误,导致中央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中国革命受到巨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中央根据地丢失。
长征途中,博古的内心是触动颇深的,他对自己的能力也开始有了深刻的反省,毕竟中央红军丢失了根据地,要长途跋涉去寻找新的落脚点,这个责任是重大的。博古在长征途中几次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就是自责的表现。好在遵义会议后,博古与李德被取消了指挥权,毛主席重新进入常委,作为周恩来的助手,毛主席时隔三年后再次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而博古一开始是心存不满的,后来经周恩来的劝说,博古的思想渐渐的转了过来,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拥护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后在再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博古坚决拥护中央,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红军长征到延安后,博古主要从事宣传工作,这倒与他的兴趣爱好吻合,博古在宣传部门的工作成绩很出色,多次完成了中央交代给他的任务。难得的是,博古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敢于承认、敢于反思,多次做检讨,勇敢的承担了责任,这点比王明要强的多了。
1946年4月8日,博古与邓发、王若飞以及叶挺等17人,乘坐一架美式运输机在从重庆回延安的途中失事,机上17人全部殉难,史称“四·八空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