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之爵,楚庄王问鼎中原,尽在下文展现。东周之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天下诸侯相互攻伐,九州混乱,其时,乱世出能人,先后出现过五位令天下诸侯臣服的诸侯之长,帮助衰弱的周室管理天下。犹如家长外出,长子帮家长管理不服管教的,顽皮的一大众小兄弟们。兄弟之间的大小依古人的排列顺序分别为楚庄王:伯(孟)、仲、叔、季。(如江东小霸王孙策孙伯符,他弟孙权孙仲谋)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既然是诸侯之长,兄弟之中的老大,那么理所当然的称呼为诸侯伯了楚庄王。伯--通霸,所以春秋五伯咱们习惯称春秋五霸。

那春秋五霸,具体属哪五霸呢楚庄王?请看以下资料记载的五霸出处:

《史记索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辞通》——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四子讲德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白虎通·号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汉书注·诸侯王表》——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据上资料所示,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剩下的一个宋襄公是最大的争议。而确定了五霸具体人选,那么他们的爵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因为春秋时期的爵位高低大体分为:王,公,候,伯,子,男。当然能称霸的诸侯,蔡候和郑伯之类的就别参合了,只有公爵以上才有资格。

西方爵位基本参照中国爵位制度:

称霸者五人之中除王爵外。其他皆是公爵。当时那些王爵都是他们自封的,并未得到周室和天下诸侯公认。认真算起来,楚庄王是属于周王室封的子爵的,以丹阳一带为子男封地五十里,这就是楚国的雏形。这个爵位一直流传下来,到楚国第四代国君熊绎自封三个儿子为王爵以来,楚国国君就以王爵自居。

话说公元前607,楚庄王亲率大军攻击洛阳周边的陆浑之戎少数民族。过程顺利无比,然后楚庄王玩心大起,领大军跑到洛阳城外举行军演,这可吓坏了周王室,赶紧派出大臣王孙满去问楚庄王想干嘛。

问鼎中原:

楚庄王说:我来这里是想问问,大禹时代留下象征九州的九个大鼎,到底有多重?这句话直接说出了楚庄王的野心,潜台词是我楚庄王想做了你周王室,取而代之。王孙满回答:这大鼎太大了,无法称量啊。潜台词是说,周室天下的实力仍然不是你可以取代的。

楚庄王明显对着回答不屑一顾,跟着王孙满又回道:天下三代(夏商周)以来,其天命所归者,在德不在鼎。潜台词是,即使你消灭周王室得到象征九州的神器大鼎,但你无法服众,一样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楚庄王被这回答折服了。遂罢军回师。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的典故。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执政时期是楚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在他之后,楚国就走向了一个阶段性低潮期:先是楚共王时期鄢陵之战败于晋国,失去了霸业;楚共王后,他五位儿子先后争立,让楚国国力大大损耗;公元前529年,楚平王最终得以登上王位,却因重用小人,屠杀贤臣而造成了楚国内乱,迫使伍子胥逃奔吴国寻求复仇;公元前506年,吴人联合蔡国攻入楚都,楚国几乎被灭国。因此,自楚庄王死后,虽然不能说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但在楚庄王死后的八十多年内,楚国确实逐渐走向了衰落。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为什么自从楚庄王倒下后,楚国会走向一个阶段性的低潮期?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为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先得知道楚庄王为什么能称霸成功。自从齐桓公之后,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晋国便成为了楚国争霸道路上的最强大竞争对手。可自从晋文公去世之后,晋国一方面在崤之战后与强大的盟友秦国结成死敌,另一方面晋襄公死后,赵盾专政让晋国政坛陷入了长达部斗争。内外交困之下,晋国逐渐陷入了衰退期。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而楚国则恰恰相反。

楚庄王:春秋五霸除楚庄王外,都是什么爵位?楚庄王是否有觊觎周王之意?

从楚成王执政晚期开始,楚国先后经历了城濮之战的争霸失利、楚穆王的弑父篡位、楚庄王执政早期的大饥荒和内外动乱,可以说是从低潮期走向了一个逐步恢复提升时期。到了楚庄王执政中后期,楚国国力恢复到了一个新高点。

一进一退之间,最终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庄王率军战胜了人心不齐的晋军,称霸成功。邲之战,如果不是晋人内部矛盾重重,楚庄王能否取胜还是个未知数。也就是说,邲之战楚国的胜利,并非是楚国在实力上取得了绝对上风,只不过是楚国内部更为团结罢了。

不解决内部的政治冲突,晋人就不可能再参与东周争霸。因此,在邲之战后,晋国内部就放弃了争霸,而转而专心向晋国东北扩张,先解决晋国周边的威胁。

在晋国退出之后,楚庄王才开始毫无顾忌地在东周党同伐异:公元前597年冬,伐萧;公元前596年,伐宋;公元前594年再度伐宋,并臣服了宋国。臣服宋国,标志着楚国称霸的最高峰,三年后楚庄王就去世了。

楚庄王称霸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楚国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楚军在伐萧之时,士卒们都冻得瑟瑟发抖,是楚庄王亲自一一抚慰才得以让士卒们恢复了战斗力,得以攻克萧国;围攻宋国时,楚军粮食几乎耗尽,才勉强让宋国投降。

由于得不到周王室支持,楚国称霸只能是依靠武力强行去攻打那些异己之国,使得楚人争霸要比晋国消耗更多的资源,这当然使得楚国国力消耗巨大。况且在楚庄王死后,儿子楚共王年仅十岁;幼君执政,让楚庄王之后的楚国在政治上更难有所突破。

而此时,晋国一方面在东北灭赤狄潞氏国扩张领土,抢占了天下之脊;另一方面又杀死了先縠,解决了内部不和的罪魁祸首。因而在邲之战十多年过后,晋国已重新进入了一个恢复上升期。

所以,在楚共王即位后,楚国在与晋国的争霸过程中,又重新落入了下风。最终,在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中,楚军被晋人击败失去了霸业。

鄢陵之战后两年,晋国再次内乱。但这次内乱,却意外地让晋国收获了一位新的霸主:晋悼公。在晋悼公的领导下,晋国又走向了一个新高度。公元前562年,在彻底臣服郑国后,晋悼公宣布称霸成功。

楚共王则不得不吞下了彻底失去父亲所创霸业的苦果,于公元前560年郁郁而终。

楚共王死后,他的五位儿子先后争立,进一步削弱了楚国国力:楚康王的执政,算是中规中矩;楚灵王好大喜功,又奢侈无度;楚平王信任谗臣,奢侈而执政昏庸。最终,经历了楚灵王与楚平王两代国君的消耗,楚国国力陷入了一个谷底,于公元前606年被吴国攻入了郢都,差点被灭国。

楚庄王倒下后,为什么楚国会走向下坡路?

核心在于,楚国整体上缺乏了自我修复的能力。在邲之战战败后,晋国能及时调整战略重心来渡过这段低潮期;晋厉公之乱后,晋悼公的出现,让晋国很快就拜托了这次内乱造成的恶劣影响,重新踏上了争霸的道路。从这两件事中可见,晋国在制度上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可楚国却不同:在楚共王时期,荀罃采取“三分四军”的战法耗光了楚国国力;在楚平王时期,楚人伍子胥又采取“三分吴军”的战法,不但再次耗尽楚国国力,还趁机攻入了楚都,让他复仇成功!

楚人之所以两次掉入同一陷阱,就是因为楚国制度本身缺乏亡羊补牢的能力。楚庄王之后的历任楚王,缺乏了他在用人上不拘一格的大度。楚庄王后对楚国伤害最大的两个人,申公巫臣是楚庄王身边重臣,伍子胥是楚庄王身边嬖人伍参之后。为什么楚庄王时,这两大家族都是楚国功臣,他一死就成了楚国敌人?

这或许才是楚人最应深入反思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