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师外滩之窗亮灯致敬教师,建议取消教师节,还亮什么灯,停电一天,节能环保,更让老师歇歇。不然学校也会整一些没有意义的活动,折腾老师,上班上课管学生就够累了,还得一堆与教学无关的事。教师节就是讨伐老师的节日。先是规定教师节不许这,不许那,然后教师节又把老师一顿捧。然后又批一些老师,这个收礼,那个怎么怎么的了。哎,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为人师表。赚那点可怜的工资,养家糊口得了,这辈子选了老师的职业,也就这样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做好本职工作,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

在教师节为教师亮灯,看上去是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可是,亮灯一小时,教师们就能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荣耀”吗?这不过形式主义,要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需要少一些花架子,多解决实际问题外滩之窗亮灯致敬教师。

在教育部门如果构思把教师节过得热闹、隆重时,很多一线教师却对教师节很不感冒,甚至呼吁取消教师节,因为教师节不是属于教师的节日,变为了领导展示教育政绩(包括尊重教师)的表面文章,要求教师汇报、汇演,这让教师疲于过节;与此同时,近年来的每个教师节,社会舆论讨论的主题是师德问题、教师补课问题、教师收礼问题,这哪是教师节,而是“伐师节“外滩之窗亮灯致敬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外滩之窗亮灯致敬教师。一个不重视教师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而重视教师,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而必须落实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的权利,这才是尊师重教的实招。不解决教师的待遇和权利问题,哪怕天天亮灯,致敬教师,教师职业也难以构成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教育部“为教师亮灯”,这个举措的出发点不能说不好,但是,我认为,由此换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这种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外滩之窗亮灯致敬教师。

什么叫换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难道社会一直没有尊重我们的教师吗?我只看到大多数的学生、家长,乃至大多数普通人老百姓,几乎没有不尊重老师的。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几乎很少有人不尊重教师的。我们很多人现在始终念念不忘某些小学时候的老师,中学时代的老师,大学时代的老师,记得他们曾经给予的教诲。我很奇怪,像我们这些从学生阶段走过来的人,乃至依然还在求学的人,有多少是不尊重教师的?

说教师收入不高,从整体来看,这是事实,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那收入确实是比较低的;说教师累,这也是事实,特别是教小学毕业班的,初中毕业班的,高中毕业班的,都很累;说教师责任大,这也是事实,百年树人,教育为先,培养一代代人,责任主要压在教师身上;说教师权利大过义务,这还是事实,教师享受有限的权利而承担无穷的义务,担着“灵魂工程师”的美名,享受着“园丁”的称号,却拿着喝稀饭的钱,尽着无尽的义务,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谁造成的?

是整个社会不尊重教师吗?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组成社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具体算下来,普通老百姓有几个不尊重教师的?那为什么还要“换来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如果不是“换来对教师的尊重”,“亮灯”的意义又在哪里?

在我看来,恰恰是主管教育的各级部门对教师不尊重!他们倡导的对教师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对教师不尊重!总是要求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总是从道德上把教师捧得很高,总是把“尊师重教”挂在嘴巴上,然而,往往口惠而实不至。要付出,教师上;有责任,教师担;出问题,板子往往一股脑儿打教师身上,义务无穷,责任无限。你给他讲权利,他给你谈付出,你给他讲压力,他给你谈责任,你给他讲收入,他给你讲奉献。扣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难道真的是那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还是一个大而空的抽象的“社会”?

教育部这次“为教师亮灯”,这本是好事,能亮总比不亮好。但是,这灯是亮给谁看的呢?是本来就真正尊师重教的普通民众吗?这些人在没有这个亮灯举措的时候,尊重老师的灯不是一直在心里亮着吗?又何需大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屏幕上的“老师,您好”的提醒?

照我看,真正需要用“亮灯”来提醒的,恰恰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自身!你们不应该把“灯”亮给别人看,亮给所谓的“社会”看,而是应该亮给你们自己看,用这个“灯”来照一照你们自己心中有多少陈腐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多少“只讲义务,不谈权利”的无理要求,有多少“坐而论道苛求别人,而自己云淡风轻”的私心。首先,这“灯”要能亮进你们的心里!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经过上海外滩无数次,有好几次都特意绕着万国建筑博览群看看。这个上海地标百年外滩,名不虚传,各色各异的建筑群固然壮观,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它们沧桑的历史。

穿梭在这些外国人在上海建的建筑,脑海里浮现的是曾经中国被外国侵略者欺辱的场景,当时的老百姓又承受了多少外国人发指的折磨。如今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建筑还在,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忘。分享一个我经过万国建筑群时拍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