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全面比较,只能根据某个维度进行比较莫扎特的音乐。第一,两个人都是音乐天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分他们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弹钢琴等等。同时,两个人又都非常努力,虽然天分很高,但他们两位成名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贝多芬和莫扎特都曾经练钢琴每天达到十几个小时,两个人都曾经发疯了一般的作曲,而且是连夜作曲,经常熬夜,这也导致了二人身体都很差。所以,从这个方面,无法比较,平手。
第二,他们的音乐风格不是一个路子虽然两个人曾经见过面,而且都师从海顿,但莫扎特的音乐受到海顿的影响更大,而贝多芬更是自成一派,所以才开创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最直接的关键词就是莫扎特更舒缓,而贝多芬更强烈莫扎特的音乐、饱含热情,所以如果怀了孩子,听莫扎特,如果生活出现困难,听贝多芬。所以,从这个方面,无法比较,各有喜好。
第三莫扎特的音乐,两个人从作品规模不同莫扎特虽然是活了35年,但他创作了600多部作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量,平均每年创作18部,一个月就是1.5部作品,而且每部作品都有特点,也非常好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贝多芬的作品没有这么多,大概只有70多部,所以从这方面比较的话,自然是莫扎特胜出很多。因为作品多,自然就流传开的多,受众更广。当然,如果从更多的维度来比较他们二人,肯定结构都不一样,因为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本来就是一个个人喜好的事情,所以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但不论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他们的音乐,都非常值得一听,而且终生聆听。
我是千城,梦想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
莫扎特和贝多芬比较的话,笼统地说
在歌剧领域,莫扎特无论数量还是上演频率都比贝多芬“厉害”;
在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领域,莫扎特以数量取胜,但上演频率和质量都是贝多芬青出于蓝;
在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艺术歌曲领域,莫扎特和贝多芬可比性不强,打个平手吧;
在钢琴协奏曲、木管协奏曲、各种室内乐重奏、小提琴协奏曲、宗教音乐领域,莫扎特明显数量多,质量高,贝多芬有的方面是空白;
在大提琴奏鸣曲领域,莫扎特是空白。
在总的出版数量上,PHILIPS莫扎特全集1991年是180CD,DG&DECCA于2016年的新全集是200CD,DG贝多芬全集1997年是87CD。
在世界影响力上,非常商业化地诞生了所谓莫扎特效应,即毫无科学根据地流传,听莫扎特音乐有利于健康、开发智力;还有莫扎特巧克力等商品;莫扎特安魂曲成为诸多名人的葬礼音乐,包括贝多芬。贝多芬被尊为乐圣,始终是耳聋情况下写出伟大作品的音乐圣人、英雄。
在私生活领域,莫扎特活了34岁,娶妻生子,6个孩子活了两个,均没有后代,收入相当宽裕;贝多芬享年56岁,主要依赖赞助人,收入不够稳定,没有成过家,没有子女。
育儿方面最顽强的神话之一是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即倾听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这种说法得到了艺术教育的倡导者和销售莫扎特婴儿和幼儿作品特别录音的零售商的推动。有些孕妇甚至将耳机压在肚子上播放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童,在很多人在小时候还牙牙学语的时候,莫扎特已经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记忆和音乐灵巧的壮举。
莫扎特效应来自于1993年进行的一项小型研究,该研究发现,听取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K 448)的大学生在空间推理测试中表现的更加快速。这一发现后来被音乐家和企业家唐·坎贝尔的证实,他在1997年出版了最畅销的莫扎特效应:挖掘音乐的力量来治愈身体,强化心灵,释放创造精神。坎贝尔关于莫扎特音乐神奇力量的说法在媒体上无休止地重复,并引发了对莫扎特浓缩活动的狂热。例如,在1998年,格鲁吉亚州州长要求资金将古典音乐CD发送给该州所有新生儿的父母。
从那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莫扎特提高智力的说法,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听莫扎特可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1999年对大学生的原始实验进行了回顾,发现学生空间技能的提高可以忽略不计。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委托一个专家小组审查有关莫扎特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文献,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能够提高智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