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如果真的信任一个官员的话,很可能就会给其起一个美称,比如海瑞之青天,于成龙之青菜熊赐履。两人一字之差,青菜的意思是赞美于成龙的廉政,以青菜佐饭的俭朴官德。
于成龙熊赐履,字北溟,号于山。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也就是说于成龙是四十多岁才为官的,比海瑞还要晚十多年。他从知县做起,再到知州、道员、按察使、巡抚,最后到总督,官运要比海瑞亨达的多。
于成龙的清廉是从上到下公认的,上到康熙皇帝,在他任直隶巡抚时称赞他是“清官第一”。后来于成龙病逝后不久,康熙南巡考察各级官员时,再次称赞于成龙说熊赐履:“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下到劳苦大众称于成龙为“于青菜”,说他“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海瑞为了给母亲过生日,出门买了二斤肉结果震惊了全城人。于成龙去世时,替他办后事的官员“皆见床头敝司中惟绨袍一套,堂后瓦瓮米数斛,盐豉数器而已,无不恸哭失声”。康熙听闻后感叹到:“居官如于成龙者有几?”有几人能像于成龙这样的呢?这是一个问题。
不过,于成龙能成为地方大员,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媲美海瑞的“清”,他还是一个能臣。于成龙第一次为官时,也就是他45岁时,国家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去罗城当知县。这并不是一个好地方,罗城偏处山区,瘴气袭人,再加上于成龙是山西人,不服水土,怕会十有八九丢掉性命。但于成龙变卖了一部分家产作为盘缠,就这么上路了。
罗城这地方凋零不堪,百姓无以为生,县城里只有6户居民,其余大多数人都落草为寇了,大概比王阳明被发配龙场还要惨。但于成龙并不气馁,他一方面减轻徭役,兴建学校,创办养济院;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止携带刀枪,强迫山寨强盗俯首讲和,很快就使罗城安宁了下来。于成龙为了恢复生产,经常到田野观察庄稼,慰问百姓。其实百姓真的要求的很少,这样已经让他们感激涕零,所以也就和于成龙打成一片,欢如家人。
同样的,于成龙在合州、黄州等地任职时,都能将地方治理的非常妥善,政绩卓然。比如一年冬天,黄州雪灾闹饥荒,于成龙计口受赈,救活数万人。再比如湖北有几股山贼和三藩叛军相呼应进攻黄州,于成龙招募乡勇守城,并在作战时冲锋在前,他对手下将领说:“我死,汝归报巡抚!”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病逝在总督任上,终年68岁。康熙赐予他“清端”封号,褒奖他为官清廉。这样的一个于青菜,说他比海瑞更清廉倒是未必,但不论是政绩还是为官之道都要比海瑞高。
熊 源有三支,楚地为宗
???
熊姓在当代百家姓中居于六十八位,全国熊姓人口大约有400多万。据多种姓氏古籍记载,熊姓来源有三。
一说熊姓起源与黄帝有关。相传黄帝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又称有熊氏。后世子孙中有一支为表示对黄帝的尊敬以“有熊氏”为姓,后省去“有”,单姓“熊”,是为熊姓最早的起源。
另有黄帝后人鬻熊,对周朝有功,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于楚,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熊绎建楚国,以先祖之名为姓。后世代相传,是为湖北熊氏。
还有一支源自西周时期罗国。罗国与楚国同祖,其子孙中也有熊姓,史称罗国熊姓。
三支熊姓,以湖北熊氏最为发达,建立了疆界广大的楚国,曾雄霸中原。后代即以湖北熊氏为熊姓正宗。
一、熊姓名人录
熊姓起先在湖北、江西一带,后散居全国。历史上以南昌熊氏最为有名。另外福建建阳、湖北武昌、孝感等地的熊氏都曾是历史上的望族。
熊姓多文人,少武将。秦灭楚后,走向沉寂。自汉开始,熊姓人逐渐为官,南北朝时走向兴旺,出现了众多才士俊杰。北朝有经学家熊安生,著有《周礼义疏》、《礼记义疏》共六十卷。
唐代诗人熊孺登曾与白居易、刘禹锡唱和吟诗。宋元时期有受业于朱熹的熊兆、画家熊应周等。明代以后,熊姓名人,灿若星河,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有过目不忘的熊万仞,书法家熊方受,享誉国内外的诗人熊少牧,首发宁王朱宸濠谋反的吏部尚书熊浃,官至尚书的熊一潇,通俗小说家熊大木,医学家熊宗立,文武双全的熊桴,经略辽东、励精图治反被冤杀的熊廷弼,康熙年间的名臣熊赐履及清代哲学家熊伯龙等。
近代熊姓名人卓越显达的有政治家熊希龄,革命者熊克武、熊秉坤、熊成基,哲学家、新儒学代表熊十力,戏剧家熊佛西,数学家熊庆来等。
二、熊姓名人
刚直不阿熊赐履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顺治年间中进士,以刚直不阿、直言陈事出名。
清康熙初年,鳌拜辅佐康熙,擅作威福,专权跋扈。熊赐履不像有些人那样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而是敢于向皇帝进谏,要求惩办腐败,矛头直指鳌拜。他上书要求皇帝治贪倡廉,慎重地选择辅弼大臣,不要受奸佞小人蒙蔽。要求皇帝不耽声色,读圣贤之书,修养德行,特别指出汉族官员在朝中不应过于迁就满族官员,要朝夕献策进谏。此疏一上,鳌拜大怒,欲治熊赐履以妄言之罪,幸亏有皇帝保护才幸免于罪。后官至刑部尚书。
熊赐履曾主持经筵大典,为康熙讲解儒家经典、为王之道。负责编修《太宗圣修》、《孝经衍义》、《明史》等官书,有多部著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