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良娣:唐中宗李显:

张良娣:唐中宗韦后和唐肃宗张良娣这两对夫妻有何异同?

高宗李治第七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出生张良娣。永隆元年(公元680年)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次年改元嗣圣。

张良娣:唐中宗韦后和唐肃宗张良娣这两对夫妻有何异同?

即位后李显提拔自己的丈母爷韦玄贞为豫州刺史,再想升为侍中,顾命大臣裴炎反对。中宗大怒张良娣:“我把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请示武则天,此举触怒武则天,当了55天皇帝的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并被赶出长安。睿宗李旦继位,继续做傀儡皇帝。

李显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在李显被贬后不久,李旦上书武则天退位。武则天即皇帝位。在被贬期间,徐敬业及李唐宗族尝打着匡扶李唐江山还政庐陵王旗号起义,李显听到后噤若寒蝉,韦氏安慰他:“福祸相依”。在这种情况下惶惶不可终日,李显感激韦氏的陪伴,向她许愿,他朝若能富贵绝不会辜负她。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则天病重,李旦和太平公主拥立李显重登皇位。复登皇位后,封韦氏韦皇后,不顾大臣反对封韦玄贞为王并让韦后参政。将韦后所出安乐公主嫁武三思之子,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其后韦氏和上官婉儿皆与武三思有染,把持朝政贬杀忠臣。

景龙四年(710年)安乐公主妄图让李显立为皇太女,未果。与韦后鸩杀李显。

唐中宗

二:唐肃宗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出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破潼关,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李亨策划兵变,逼死杨贵妃。父子分道扬镳,七月九日,李亨到达灵武。三日后,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大典。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当天,李亨就派使者前往四川,向太上皇报告这一消息。

张皇后,唐肃宗表妹。唐玄宗天宝年间,她被选入太子宫为良娣

逃难中,到达住宿地点时,张氏总是在李亨前面探路。李亨说:"抵御敌人不是妇人家的事,你为何要在前面呢?”张氏说:“现在太子跋涉艰难险阻,卫兵不多,恐怕有仓促,我在前面挡着,太子可以从后面逃走,这样就无患了。”

张皇后与与宦官李辅国勾结,干预政事诬陷宁王李倓欲谋害其兄广平王李豫,唐肃宗不分青红皂白赐死宁王事后后悔莫及。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趁肃宗病重,张皇后想立越王,与朱辉光、马英俊、啖廷瑶、陈仙甫合谋,矫诏召太子入宫侍疾谋杀太子。被宦官李辅国、程元振识破,将越王及内官朱光辉、马英俊等囚禁,又将皇后软禁于别殿,后唐代宗即位,废张皇后为庶人,不久幽闭而死。

唐肃宗

三:异同:

相同点这两对夫妻都是曾患难,皇帝都宠爱皇后过度,到最后无法收场。两代皇后都干政野心不小。

不同之处在于唐中宗李显属于治世天子,即位前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给他又下了一个盛世天下,虽然个性比较懦弱还有折腾资本。肃宗是乱世天子,平定叛乱后想办法解决了一部分天宝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上的弊端肃宗之功大于过。韦氏私生活比较混乱,张良娣比较专一女汉子一枚。

武惠妃并没有想当武则天第二,只是仗着唐玄宗的宠爱搞风搞雨,要不然也不会被吓死。张良娣对政治非常有野心,她向往和 武则天、 韦皇后一样,干预朝政,但却没有武则天的心计手段,生的两个儿子都不长命,很快死了,自己最后被暗算杀死。

张良娣:唐中宗韦后和唐肃宗张良娣这两对夫妻有何异同?

武惠妃(本名:武氏,699年-737年),父恒安王武攸止,母郑国夫人杨氏,武则天的侄孙女,唐玄宗的宠妃。

张良娣:唐中宗韦后和唐肃宗张良娣这两对夫妻有何异同?

武惠妃乃恒安王武攸止(武则天堂侄)之女,因年幼时父亲病逝,按惯例被送入宫中抚养。唐玄宗即位时,武惠妃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武氏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唐玄宗的欢心。武惠妃初封婕妤,为玄宗诞育四子三女。724年封妃,其所生子女皆因母宠得到唐玄宗的偏爱。

张良娣:唐中宗韦后和唐肃宗张良娣这两对夫妻有何异同?

玄宗对惠妃宠爱始终不衰,想立她为皇后。御史潘好礼上疏表示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

而且当时玄宗立的太子李瑛不是惠妃所生,惠妃自己也有儿子,一旦以惠妃为皇后,恐怕她会基于私心而使太子的储位不安。于是玄宗纳谏,没有立惠妃为皇后。

随着武惠妃受宠,其余妃子都逐渐失宠,这其中就包括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鄂王李瑶的母亲皇甫德仪,李琚的母亲刘才人。

于是太子李瑛这三兄弟就抱团取暖。三位皇子聚在一起的行为,让玄宗十分忌惮,唐朝的太子从来都不是好当的,前有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每位皇帝都时常警惕着身边的太子,担心他们有一天逼迫自己退位。

于是武惠妃诱惑三兄弟进入皇宫捉拿贼人,当李瑛、李瑶、李琚三人进入皇宫之后,武惠妃却声称太子谋反,玄宗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将三位皇子贬为庶人,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表面上看,这是武惠妃的阴谋诡计,但是实则是玄宗的猜忌之心过重。

自从陷害了太子等人之后,武惠妃害了疑心病,屡次看到他们的鬼魂,竟一病不起。请巫师在夜里作法、为他们改葬,甚至用处死的人来陪葬,各种办法都用尽了,可全都没用。最后,还是被自己吓死了,年仅38岁。

张皇后(?—762年), 唐肃宗李亨皇后, 邓州向城人(今属河南)。父张去逸。张氏的家族是南阳西鄂人,后来迁徙到昭应。她的祖母窦氏,为唐玄宗母亲昭成皇太后的妹妹。 天宝年间(742年至756年),她被选入太子宫为良娣,故称张良娣。

张良娣自从嫁给肃宗以后,一起历经了许多危难,因此李亨对张良娣很是宠爱,所以恃宠生骄,想趁自己被肃宗宠爱的时候为幼子李佋谋得太子之位,但前面还有广平王李豫和建宁王李倓,她便一心想置二王于死地。

张皇后开始时与李辅国关系很好,当然这种好是在互相利用上。李辅国想借助张皇后巩固自己在朝廷的权力。而张皇后也想利用李辅国实现自己的目的。

张皇后与李辅国的蜜月关系要从建宁王李倓谈起,李倓是唐肃宗李亨的第三个儿子,是唐代宗李豫同父异母的弟弟,母亲是张宫人,在天宝年间封为建宁王,授太常卿同正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叛军攻向长安,李倓的祖父唐玄宗李隆基率皇族逃往成都。途中,李倓见士民慌乱,便与宦官李辅国进谏其父太子李亨,劝他收拾兵马,领导抵抗叛军。 李亨于是同意率兵北上,在北上途中,李倓率骁骑数百,每战在前。最终在郭子仪、李泌的辅助下,李亨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 之后,李倓统军作战,多次击溃盘踞关中的叛军,李倓为人正直,多次向肃宗揭露李辅国、张良娣二人罪恶,李辅国、张良娣诬陷李倓欲谋害他的哥哥广平王李豫,肃宗听信谗言,将李倓赐死。

张皇后杀死李倓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太子之位,她就琢磨怎么才能把李豫换掉。

刚开始企图让李豫与李辅国斗,就建议李豫把李辅国拿下。但李豫很聪明,他一下就看出张皇后的目的了,就没答应张皇后的请求。

张良娣并没因此消停,但李豫常年领兵在外,又有郭子仪等老将拥护,因此不是她三言两语能废黜的。

当时太子李豫不光是长子,还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再加上他贤明,因此深得李亨器重。张良娣没少给李亨吹枕头风,希望他能废黜李豫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她万万没想到,她的两个儿子都没活几年,便夭折了。

怕将来李豫即位后报复,张皇后就决定亲自动手把李豫除掉,另立一位皇子李系当太子。她就借李亨之名,下令让李豫进宫,然后借机杀掉。

岂料,这套把戏早让李辅国知道了。这个老奸巨滑的宦官一看机会来了,他认为如果把张皇后拿下,将来李豫当皇帝了,他当然会被重用。所以张皇后被李辅国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