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氏族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察举制官三代,重要落实方针就是举孝廉。因为由地方长官推荐,而推荐之人后期是否孝廉并不是唯一标准,最主要是否与地方长官同族同宗。

发展于东汉:刘秀借早期的氏族上位(比如阴丽华和郭圣通家族都算),后期外戚与宦官争权,外戚重用的也是其家族子弟官三代。后来甚至形成了袁绍四世三公的家学渊源。

鼎盛于魏晋南北朝:当时人心思汉官三代,曹魏为了取代汉朝而笼络氏族,推行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官二代全盛时代

至后来西晋取代魏国统一天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且皇族内部争权,爆发了八王之乱,皇族势力凋零。永嘉南渡后司马睿开创东晋,因为多由王导等氏族为他树立威望才能顺利开国,所以氏族话语权更上一个层次,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为门阀氏族最鼎盛时期,无论是前期的王导家族,庚亮家族,还是中后期的恒温和谢安家族,都能左右朝政。

南北朝时期:因宋开国君主刘裕起于寒门同时为加强皇族势力,大力重用寒门,虽有所削弱,但跨越两晋,门阀根基之厚并没有完全成功,后面持续到隋唐科举制出现,氏族才逐渐衰落。

建议可以关注我公众号:熙阅历史。里面有一篇文章提到兴盛七百余年的门阀氏族是如何衰落的

红楼梦中贾家到底在朝廷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很多读者对此理解不同,不觉得贾家位高权重,事实上贾家确实不是位高权重。但贾家真是权力鱼腩么?答案也不是!贾母曾说自己家是“中等人家”,对此贾母客气了,贾家虽然衰落依然属于中等偏上人家。这点通过外人的态度能够表现出来。

官三代:魏晋时期的官二代圈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官三代:魏晋时期的官二代圈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官三代:魏晋时期的官二代圈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一】

贾家创业初期的荣宁二公非常了不得。当时皇帝以下最高全力者是四王八公。这十二个人是开国功臣,明显进入了权力最核心,最少都是副国级。贾家两个副国级高官,不但有荣誉,还有实权。真正做到了权倾朝野,那是贾家最高光的时代,整个王朝谁不巴结贾家?贾母出身尚书令史侯家,一国宰相甘居贾家之后,可知贾家的实力!

只可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贾家的衰落从第三代开始了。当二代荣国公贾代善去世后,宁国府的二等将军贾敬和荣国府的一等将军贾赦就基本没有实权。贾家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尤其红楼梦中的皇帝登基之后,贾家哪怕送贾元春进宫走外戚路线,皇帝还是不感冒贾家,什么好处没有不说,还扶持忠顺亲王与贾家对立!

【二】

忠顺亲王与贾家对立的态度表明贾家绝不是一般的鱼腩之家。真要不重要,忠顺亲王还不是翻手就碾死了贾家。事实上忠顺亲王府的长史到贾家虽然不客气,但也没有一进来就颐指气使,专横跋扈。不客气归不客气,到底没有放肆。

贾家不容小觑的地方有几个。

第一,官三代的底蕴还在。贾赦一等将军、贾珍的三等将军看似虚职,是他们自己不好好当官,并不表示彻底没有权力。梳理贾家爵位,以荣国府为例,一代荣国公贾源、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下面是一等将军贾赦……贾赦的一等将军基本等同于镇国将军,一品武官。这是很高的爵位。贾赦若一旦外放为官,必然是个地方司令等级的军中要职,只是被皇帝压制,不给他们实职而已。

第二,贾家是四大家族之首,四大家族中,王子腾最不容小觑。红楼梦第四回王子腾从经营节度使升任九省统制。看似升了,实则明升暗降。但他也因此在边军中掌握了军权,保留了不容小觑的实力。随后王子腾得了贾元春升妃的利益,一升再升,贾家有集团优势,也是自身实力的体现。

第三,贾元春是贤德妃。无论她的贵妃是否受宠,毕竟是皇帝亲自晋封。贵妃的身份助长贾家外在的声望和地位。贾家是没有实权人物,可国丈之家本就是实力的名牌,谁也不敢不放在眼里。

【三】

贾家的价值,北静王看得最清楚。他以王爷仪仗不奉旨参加秦可卿葬礼,给足了贾家面子。又将御赐的代表兄弟急难的鹡鸰香念珠送给贾宝玉,其后与贾家交往日益密切。老太妃葬礼,北静王与贾家共同租赁房舍,竟然以贾家为尊。贾母生日亲自出席,北静王位尊者却甘居人下,事出反常必为妖。贾家对北静王来说一定值得拉拢才会如此降尊纡贵。

北静王不遗余力的拉拢贾家,自然是看中贾家背后的实力。四大家族要人有人,要权有权。贾家在朝中根深蒂固,史家一门两侯外放为官,王子腾手中有兵马,薛家的生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善加利用,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北静王对皇帝毫不恭敬,明显有不臣之心,他拉拢贾家之心昭然若揭。

贾家最后被抄家,与北静王结党不轨有莫大关系。王熙凤讲的“聋子放炮仗”的故事,证明贾家一心想要中兴家族,可却不思报效皇帝,反倒想犯上作乱拥立新君做从龙之臣。结果被北静王利用,惨被抄家,也算罪有应得!

【文/君笺雅侃红楼】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