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是阿炳困苦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阿炳的故事。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江苏无锡的一个道士,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并在父亲的教习下,学会了复杂的梵音各种技巧阿炳的故事。

后来到了而立之年的阿炳阿炳的故事,染上了鸦片烟的恶习,从而导致自己的生活情境直转之下,穷困潦倒。屋漏偏逢连夜雨,阿炳又患上了眼部疾病,最后双目失明,无奈只能流落街头,卖艺为生。

穷困的生活境遇让阿炳饱尝人世艰辛,饱尝各种心酸屈辱,阿炳只能通过音乐来发泄自己内心的苦楚,后来便有了传世经典《二泉映月》。

有必要澄清一下,现在的媒体喜欢把乐理妖魔化。李袁杰和阿炳完全没有可比性。

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时当然是懂乐理的,只是懂乐理的方式不同。别忘了他可是出生于音乐世家,有个懂多种乐器的父亲从小逼着他学!手把手的教,还不懂乐理,那他这些年学的都是啥?

当然,中国的乐理放到现在来看,很多描述和西方乐理不太一样。阿炳肯定不懂“4536”这样的说法是什么,但他所学习的原理是类似的。他只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叫什么名字怎么表达,但不代表他不会使用这样的经验来创作。

而李袁杰的《离人愁》完全是另一个问题。4536是多基础的东西呢?大概相当于数学系的人面对二元一次方程的程度。那些没开始考大学的高中作曲系艺考生,都明白4536是怎么回事。

乐理又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要学作曲的话,学一下基本乐理也就努力个一两年的事情,这种事情都做不到,还好意思叫努力学音乐?这种一直逃避乐理的心态,只能造就李袁杰这样的“搬运工”而不自知。

《二泉映月》是阿炳留下来的二胡名曲。现在要想拉好这段琴曲,真得下大功夫。很多名家拉的虽好,但不一定拉的像。因为阿炳拉的二泉映月有他独特的特点。

二泉映月作品于1950年由音乐学院杨荫浏教授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由储师竹和黎松寿订弓指法。在此之前,琴曲并没有谱,完全靠心记谱,或者根本不用记。阿炳在演奏时,并没把乐曲谱子结构、弓法等放在心上,只是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倾诉出来。后来者都做不到这一点。

全曲包含了多种民间音乐素材,4/4拍贯穿始终,旋律发展手法是市井民间音乐典型的鱼咬尾或接龙形式,就是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断,极具特点。

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技巧是二泉映月曲难以复制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最大的特点就是顿断有节,韵律感很强。阿炳乐感修养很深,演奏技巧精湛高超,无人能超越。

在演奏该曲时,阿炳头戴礼帽,佝偻着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着头 全部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宠辱不惊。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迭荡,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情感。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如切分、顿、颤、提、抖、断弓等。

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也许他吸取了地方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在较长的音进行时,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保持浑厚的音色,又有较明显的韵律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

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以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全曲的速度较统一,力度的变化却很大。

阿炳根据感情的发展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生动活力。

阿炳的二胡演奏风格,可谓行弓沉涩凝重,力度强弱适中,力感情感横溢,哀怨犹豫,欲行又止,抑扬顿挫,内敛隐忍,引而不发,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音乐主题。

总之,要学阿炳演奏,要领就是,要低头勾背,不能昂首挺胸。这是于平常表演姿势相反的。滑音要呈直线形式,干净利落地上下滑动,中间不拐弯抹角,两手密切配合、同时动作,奏出强健的音头。如果连弓演奏的定把滑音,左手快速地直线滑动,右手配以浪弓,使发音顿挫分明。这样基本就有了阿炳演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