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家属是在谋杀。不过,谁可以拯救癌症患者宋蔼龄?绝大多数家属都强烈期盼有这样一个超人,有办法让患癌的亲人多吃一点。
妈妈得的是胆管癌宋蔼龄。我坚决反对手术,只是因为黄疸瘙痒,在县医院插引流管,妈妈不痛不痒不酸不胀,能吃能喝能睡能走。
但妈妈一个月总是要发高热一次两次宋蔼龄,我在天津,妈妈在江苏启东老家,我只能电话遥控,让哥哥嫂嫂给妈妈吃退热药。有时妈妈因为发热惊厥木僵,吓得哥哥嫂嫂赶紧送妈妈住院。接电话,总是说妈妈不行了。
妈妈患病一年半,在医院里奄奄一息。我赶到医院,问妈妈怎么办理后事,妈妈说,直接送火葬场,我知道她是怕麻烦儿女,甚至怕踩烂了门前的一片菜地,爸爸哥哥的工作好做,表哥姨弟却坚决反对,扬言,如果不按风俗回家,他们一个也不参加葬礼。娘家人得罪不起,怎么办呢?只能骗妈妈回家,让医生去说,老太太,你可能活三天,也可能活三个月,还可能活三年,住在医院怎么办?妈妈一听,马上回家,连夜回家。
回家以后,只能时不时服用退热药。妈妈说,儿子,妈妈难受,你抱抱妈妈。好吧,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我抱着瘦瘦小小的妈妈,一会儿妈妈汗如雨下,我身上也湿了一片,都是死人味道。
妈妈没有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连水都喝不下。唯一愿意吃的,就是白白的爆米花,抓一小把,开水一冲,吃一口两口。这好办,买一台饮水机,保证24小时有热水;买两斤爆米花,不过十几元,够妈妈吃好几天。
突发奇想,妈妈,我给你做面疙瘩。为妈妈做饭,一辈子就这么一次。几片菜叶,一小勺面粉。爸爸做的面疙瘩,红枣那么大,我做的面疙瘩,米粒这么大,这是天津面疙瘩,骗妈妈吃了好几口。
都以为妈妈必死无疑,没想到妈妈竟然活了过来。
活了整整三年,创造了奇迹。最后也没有死在癌症上面,摔了一跤,断了五根肋骨,一个月以后又摔了一跤,引流管连根拔起。再到医院,结果是妈妈太瘦,肝组织95%已经被腐蚀,医生拒绝再插引流管。
妈妈也绝望了。我给她月钱,她说,我不要了,用不着了。我心里一阵刺痛。
我说,我去天津,给你去赚钱。你活着,我对你好,你死了,我可能不回来。妈妈说,不行,你得回来送我。一辈子省吃俭用,爱钱如命的妈妈不要钱了,不怕儿子花钱了,肯定是绝望了。
一天,妈妈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哥哥嫂嫂忙乎了半天,从此,妈妈拒绝吃喝。我回家时,妈妈嘻嘻哈哈,念念有词,我知道,这是肝昏迷,妈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宋美龄和宋庆龄确实都有烟瘾,喜欢抽烟。
有说宋美龄抽烟是为了控制体重。早年她是浓淡不拘的,有一次,她在和一群官夫人打桥牌,忽然问一位副官:“某副官,你有没有香烟?”那位副官很吃惊,但还是反应很快地对她说:“报告夫人,有是有,但我们抽的是“八一四”军烟,味道很浓的!”宋美龄不假思索地说:“给我一根试试。”副官为她点燃香烟,眼见她怡然自得地把那根军烟抽完了。
此外,宋美龄还很喜欢那种加了薄荷醇的英国香烟,要么就是比较薄的,女士们喜欢的淡烟。
但是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不抽烟的,因此宋美龄有个原则,就是蒋介石在的场合尽量不抽烟,即使在官邸烟瘾发了,也是在自己的书房或卧房抽,不会干扰到蒋介石。
直到后来,宋美龄的身体不太好了,医生让她少抽烟,她才渐渐很少再吸烟了。
而宋庆龄的吸烟史也是很久的。据李燕娥(宋庆龄保姆)所说,夫人吸烟是从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开始的,当时她心闷,悲哀,才开始学会了抽烟。
宋庆龄每天一包20支装的烟就足够了。外出时,她会携带一只三寸见方的小烟盒放在口袋里,需要的时候,就拿出一支点上,但她很少在公共场合吸烟。
宋庆龄以前吸烟,要用烟嘴,自从上海生产出过滤嘴熊猫牌香烟后,她就不再使用烟嘴了。
1944年6月20日,美国第33任副总统华莱士,以美国总统特使身份访问中国。次日晚八时,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林园官邸设宴招待,受邀与会者百余人,宋庆龄也参加了。
在纪录片中,捕捉到一个短暂的画面:宋庆龄请旁边的蒋介石向隔座的宋美龄索烟,而居中的蒋则替她传递烟盒,透露了一丝温情暖意。
至于宋氏姐妹染上烟瘾,与其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没多大关联的。首先,她们生长在开明的、男女平等的家庭,男人可以抽烟,那她们为何不可抽?
其次,她们从小受的是西方教育,观念也受西方影响较深——在西方,女士抽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最后,抽烟是个人的行为,她们之所以会有烟瘾,肯定在心理和习惯层面都有原因,就更轮不到我们外人操心了。
比起这些,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她们对中国所作的贡献,这个影响是更为深远与长久的,对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