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话题说起来泰子耶,让人听听也乐不起来,荣华富贵者还没享受到老年生活,六十岁前就玩完了,贫穷者要过到九十年,想想这两种活法都是够人心酸的吧,太没意思,有点奇想怪谈了。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哪种活法都是人的一生泰子耶,现实说了算,贫穷者别懒惰,勤快点一样也可以富有,富贵者要是贪懒胡挥霍,不用几年也能变为无有的贫穷人,事在人为呀。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生命随时光,身体属个人,无须算岁龄,活到哪时都自己,畅心为佳,无论是贪穷者还是富有者,记住几句世人传下来的真心话吧:“虽贫能勤粗茶也有味,狂富懒造细酒且难香泰子耶。一粥一饭需珍惜,寸薪寸金得人挣。宁惜三餐清淡饭,莫贪万贯糊涂钱。”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讲点现实吧,贫富都要经,常思己过心情好,莫论人非自意安泰子耶。多感日新得温暖,少谈生死顺自然。

就谈到这里泰子耶,欢迎尊敬的网友们评论,谢谢。

谢网图,老头哥儿文。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西游记》的这个境头,世人的出发点不同,理解的世界观自然不同,如果以佛学的角度去解读,不应用“索贿”这样的词汇去诠释理解。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泰子耶:如果让一个人荣华富贵活六十岁和贫穷一生九十岁,选哪个

在禅门,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小和尚跟他师兄去云游,前边有个河,正要走,过来个女的,女的过不了河,师兄说:“我背你过去吧。”他把女的背过后就继续往前走,小和尚说:“咱们出家人怎么能背个女的,像话吗?”师兄说:“你老背着她干什么?”小和尚说:“谁背了?不是你背了吗?”师兄说:“现在你不是还背着吗?”

同理,对于这个境头,心存“索贿”,才会看成索贿。实际上,以佛学的角度去诠释,我们不妨将之视为“人间佛教”,就是说,它是一种世间法。

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间的展现,应当是活灵活现的运用接地气,而不是空中楼阁的虚幻或者高不可及。因此,唐僧用钵来换经书,我们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平常的物物交换,符合人情伦理,不是抢不是偷不是霸道的占有,而且彼此心甘情愿的交换。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公平,若连人性的公平都做不到,谈何路子的佛法,这就是人间佛教的接地气的魄力。

先哲有言,大道若简。佛法并非遥不可及的另类,它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所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这才是“索贿”境头的正确延伸,是“人间佛教”的正确解读。

再者,我们可以将这“索贿”解读为取与舍的平衡,没有舍得拥有的“钵”,哪能得到经书的“真”。世俗意义上,我们任何的“成就”的得,不经过“努力勤奋”的舍,哪有可能存在等价交换?

任何佛法的教化中,我们不应以人性之丑恶去理解,若执以贪嗔痴慢疑去行世,人间处处地狱,若以真善美待世,处处净土。就像在《维摩诘经》中,当那个天女以女人身现身时,舍利弗问,何以现有漏的女儿身,结果天女把舍利弗变成女身,然后问舍利弗,你怎么也是女儿身?结果舍利弗哑口无言。当中的禅意,引用出来供大家共同进步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