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时势造英雄曼纽尔舒尔茨,其实凭梅西的个人能力,球王这个称号都配不上他,因为世界上已经有两个球王了,而梅西只有一个。人不怕无知,就怕睁眼说瞎话,有一个网友说,连拿过世界杯冠军的都没有成为球王,何况梅西?我真的没想到会把梅西贬低到这种程度,你们是真不懂球,还是故意找事?

还有一网民竟然拿武磊跟梅西去比较,说什么梅西被誉为球王,调侃的成分更大一些,你摸摸你的良心,是这么回事吗?有这么简单吗?就这水平,居然还有脸在这点评曼纽尔舒尔茨。你知道什么是“上帝之手”吗?那个球明显是犯规了,说句难听的,他面对记者的发问,说那不是他的手,那是上帝的手,换言之那是上帝的旨意。叫我说那是无理狡辩,怪只能怪裁判没有发现,不过速度太快也很难发现,现在已经有了门线技术,如果这事发生在这届世界杯,就算欺骗了裁判,也欺骗不了镜头,第一时间就被否掉了。

马拉多纳参加过四届世界杯曼纽尔舒尔茨,26岁那年才凭借上帝之手帮他夺得了世界杯,那时候的世界杯竞争没有这么激烈,就那么几家豪强争霸,虎头蛇尾的,不像今天强手如林,尤其今年俄罗斯世界杯,即使把“章鱼哥”请来也不好使了,谁能想到强大的德国队出局了?而且倒在韩国人的脚下?

再说过去的足球水平,跟现在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脚法不够细腻,动作比较粗野,说难听点就一野路子,跟国足的情况差不多,虽然身高马大,但由于技术粗糙,大开大合,被灵活多变配合有方的小日本打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只能用粗野的动作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急眼了就用脚踹曼纽尔舒尔茨。

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切技术都在改进,就好比过去的大哥大还比不上后来的小灵通功能多,更何况触屏了曼纽尔舒尔茨。

再说现在好像也不评球王了,即使梅西拿两个世界杯冠军,拿十个金球,也不可能评“球王”了,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现在不流行这个了,早就被“历史最佳”、或“史上最佳”所取代了,这个分量就不亚于球王。难道不是吗?如果还继续评的话,在这之前有个叫外星人的,早就评上啦,他可是拿过世界杯冠军的呀。

中国人对“王”这个字眼很感冒,拳王、球王、歌王、这王那王的,还有四大天王,只要有了王的封号,那就说明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了!再就是这天后那天后的,在这方面的理解不是很成熟,略显幼稚。

拿过世界杯冠军的,甚至在世界杯上打进15个球,说人家水平不够,就好比“外星人”;水平够的,说人家没拿过世界杯冠军,好比梅西。那这麻烦可是大了,在拥有梅西所有荣誉和各项惊天纪录的基础上,然后再带领一支孱弱不堪的球队拿一个世界杯冠军,这样才能称之为“球王”,那你就耐心等待吧,等待下一个轮回吧。

其实说到推荐书目,作为一个中文科班出身的研究生,总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因为推荐书目其实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一般书读得越多的人越是谦逊。那些动辄就冠以"……必读书目"之类的文章我们虽然收藏了很多,但是再次打开的几率却远远小于我们当时的热情。

曼纽尔舒尔茨:梅西没有得到过世界杯冠军,为什么仍被球迷称为“球王”

提高文学素养,简单来说就是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其中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文学素养也不是你抱着名著啃几个月就能提高的,就好比很多人一上来就推荐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泰斗式人物的著作,你也知道它对提高你的文学素养有帮助,但是看着方块字都认识,连起来你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与书的相遇相知是要有一定机缘的,那么我们如果真的迫切想提高文学素养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就六个字"多读书,读好书。"先输入,消化,然后进行输出,自然而然你的文学素养就会有一定的提高。

如果你是中文专业科班出身的同学,你就在跟着老师节奏的基础上,学好各类文学史,掌握各种文学发展的脉络,并且提升对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在业余时间多朗读多背诵,相信经过几年的扎实基础和文学熏陶,你的文学素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下面我主要是针对业余的文学爱好者,从三个方面来推荐一些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学素养的书目。

1、 入门级

对于非中文科班出身的人,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是只要有一颗爱好文学的心,培养好自己的文学兴趣,照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入门的话,我首先推荐读一些美学、哲学还有名家散文之类的书目,比如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谈美》,李泽厚《美的历程》,木心《文学回忆录》,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全集,鲁迅、沈从文、林语堂、朱自清、周晓枫、宗璞、苇岸的散文等等,这个阶段主要就是培养文学语感以及宏观的文学场,体会文字在名家手中展现出来的别样的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读一些解读诗词或重量级著作的相关书籍,比如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等等,加强我们对文学批评解读的理解。

2、 进阶级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审美感悟力、鉴赏力的时候,就打开了进入文学大门的钥匙,这时候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各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著作了。也就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融会贯通,文学史我推荐有:袁行霈先生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这一套教材也被选为很多大学的必修教材,经久不衰,足见它的地位之大,袁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宏大、脉络清晰,通过这四本文学史,我们可以掌握到几千年文学发展的体系与框架,还有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章培恒、骆玉明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是适合入门的古代文学史教材,这版教材注重文学作品的赏析,最适合培养文学感。外国文学史着重推荐猪尾朱维之先生的《外国文学史》,结构框架清晰,外国著作浩如烟海,还有因为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隔阂,难以把握清楚,一本好的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大门,了解文学发展脉络,形成"史"的眼光。现代文学史首推钱理群先生的《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极富思想性与学者个人色彩,它以"文学思潮、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方面的发展构成脉络讲清楚每个十年文学的发展,是难得的良心之作,当代文学史推荐陈思和老师的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本书主要以作品作为探究文学发展的窗口,极富文学鉴赏力,其中还穿插有诸如"共名与无名""民间立场"等新鲜的思维,是入门的绝佳教材。文学理论著作首推童庆炳先生的《文学理论教程》,这本书也是经典,虽然其中有一些政治意味,但瑕不掩瑜,有益于我们了解基础性的文学理论知识,如果想要深入的话,还推荐吴晓东先生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那种独具慧眼的研究与别有会心的解读值得我们习。文学批评著作推荐北大系列的十五讲,生动性与思想性兼具。

3、 内化级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基础之后,这时候我们的视野会开阔很多,不拘泥于他人推荐的书目,我们有了一定的选择权,胡适先生讲过"埃及金字塔读书法",读书讲究博而精,现在我们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体系,这时候就运用我们的自我选择权从心所欲读我们想读的书。

我私人推荐有中国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其中体系繁复,值得我们一再品读,还有各类思想著作,诸如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等,这有助于打开我们的思维,融古贯今,还有俄国大部头著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加缪,英国狄更斯,美国海明威,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等名家书籍,都这些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好译者,推荐王小波的一篇随笔《我的师承》,其中就大为赞叹傅雷、查良铮等前辈的译笔之美,傅雷译的巴尔扎克,杨绛译的《堂吉诃德》,王道乾译的《情人》,我们可以从其中学到真正的汉语之美!

总之,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要有足够的耐心与韧劲,扎实读好书,我们读过的书就是我们的滋养,会内化为我们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