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韩寒代笔,把韩寒的《三重门》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比较了一下,不管从内容构思或者文笔来看,真不是一个等级的,其水平好比小学生对大教授。但当初韩寒为何会一炮而红呢?他有没有找人代笔,是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写作的独立作家?
第一,独立写作应该不成问题。韩寒是从新概念作文脱颖而出的,写作能力不成问题。而且他思想前卫,个性特立独行,这样的人看待问题往往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写出来的文章会受年轻人欢迎。至于文章有没有思想内涵那是另一回事了。
第二,能写文章不等同于就是作家。所谓的作家至少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如今再重新审视一下《三重门》,算是一部很一般的校园小说,现在的网络小说比比皆是,比它好的也多的是。况且当初传出代笔的丑闻,对于这种新闻,我的态度是:无风不起浪。
第三,当初韩寒为什么能成为热门,两个字:炒作。那个年代媒体不发达,人们的思想见识比较闭塞,大家容易被一两篇报道就牵着鼻子走。所以一传出学习很烂的孩子也能出书,正好合一大堆人的胃口。舆论铺天盖地,疯狂是盲目的,韩寒成了热门现象。如果放在今天,韩寒再怎么炒,都热不起来。
直到今天,韩寒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著作,不是赛车就是当导演。一个人在一个圈子浸淫久了,好歹能搞点名堂。至于文章或者作家就不用再提了,炒完《三重门》后直接江郎才尽。
有谁读过韩寒的《三重门》还记得那个让你魂牵梦萦的女子吗
提到韩寒,提到《三重门》,我忍不住点进来。
当初,韩寒和郭敬明都从新概念大赛中走出来,而他们对于80后,乃至90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相对于郭敬明总是从女性角度出发的细腻文笔,韩寒的辛辣文风更受欢迎,尤其是在当时,对于应试教育的批判,说出众多填鸭式教育学子的心声。
那时候,《三重门》作为他上学期间写的文章,还属于稚嫩,更谈不上文笔,而他的大火,得益于韩寒本人擅长的杂文,比如那篇让他脱颖而出的《杯中窥人》,从一张纸团进入水中而由此想到人性,这种思维与他的年龄不成正比,于是,他的杂文倍受欢迎。
《三重门》属于涂鸦式作品,但它生活化,而且,很多东西容易读懂,最重要的是可以激起共鸣,林雨翔仿佛就是我们上学期间的影子,它也更像是韩寒的自传,毕竟,韩寒当年也是体育特长生,而且,文章中对于应试教育的调侃,读着很是过瘾,还没有人可以一边生活化,一边有调侃化的描述学生生涯。
《三重门》谈不上优秀,但有一定开创性,加上韩寒大胆的语言批判,以及辛辣的杂文,这部学生生涯写的小说大火。
里面涉及学生懵懂的感情,也就点到为止,整部以林雨翔的失恋收场,但这份感情,开始的糊涂,结束的也糊涂,但就是这份平淡,触动心理,因为真实,毕竟,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时上学,郭敬明和韩寒全集我都买过,但比起郭敬明,我更喜欢韩寒!
为什么人们能接受金庸让倪匡代笔,就不能接受韩寒让他父亲代笔呢
因为倪匡的代笔是金庸亲承的,并没有要掩饰。而且代笔发生在连载期间,因为金庸需要去欧洲游历,当时并没有互联网,报纸连载又不能数月不发表新段落,代笔也是无奈之举。
在后期进行的作品修订时,把代写的部分在不影响作品情节发展的情况下,予以删除。具体代笔的哪一段,我没看过,因为我看的是三联版,都是金庸校正修订和删减过的。金庸自述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不影响故事主线,倪匡则称阿紫是他写瞎的。
并且在后记中,把代笔一事的前因后果,怎样处置交代的清清楚楚。表现了作为一个文人的基本态度:就是我的作品我负责,别人的东西我不要。
至于韩寒父亲代笔一事,我不知道是真是假。因为我没有看到相关的权威报道。都是一些人的道听途说和个人猜测。我更是不会妄下断论。
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是代笔,大家也是不会接受的。因为韩寒从成名开始就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无师自通,挣脱当下应试教育的文学天才。
如果被证实是代笔,那将是对他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毕竟中国当下的社会,诚信是立人之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