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米三枪干掉三个敌人,真不是一般地难!许多人可能看电影看多了,影视剧中神枪手简直是扎堆出现,射中人已经不过瘾了,要打中飞行中的麻雀快枪手马林、几百米外的苍蝇才算厉害。
但在现实中快枪手马林,神枪手一直是稀缺的。与我军庞大的士兵基数相比,神枪手出现的机率并不高,很可能几百人中才有一个。
一快枪手马林、神枪手始终是极少数人我们现在看军事节目,经常会有我军的狙击挑战种种不可思议的射击表演,例如子弹击中刀刃被分成两半,例如子弹击中几百米外的头发,在极端天气下准确击中目标,等等等等。
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确实称得上神乎其神,人类的射击技术居然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我们要看到,这样的神枪手,全军能有几个人快枪手马林?这些都是我军中最顶尖的射手,站在射术巅峰的极少数天才,根本没有大批量产生的可能性。
这些精英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部队士兵。首先快枪手马林,这些精英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子弹喂出来的”。寻常的士兵哪有这样的条件?有些部队就是新兵连打个几发子弹,每年训练时打几发而已。就算有天赋,也需要用子弹找到感觉。或者说,激发天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射击量。
再者,以部队的兵种设置和战备执勤分工,有几个士兵可以不用做别的事,整天研究射击技巧,能够每天抱着枪打?专门从事狙击射击的分队,一支部队能有几个人?
最重要的是,现代战争条件下,狙击手的作用并不大,许多影视作品过于夸大了狙击手的作用。
二、神枪手确实是一种天赋许多人相信“勤能补拙”,这是一种极大的错觉。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长年累月的研究,确实可以比普通人更厉害,但他们和天才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
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永远是这1%。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怎么都做不到。
神枪手需要什么天赋?过人的眼力?稳定的心理素质?极端的专注?善于捕捉时机的本领?好像哪个都需要,但即使全都具备了,也未必能够成为神枪手。决定一个人天赋的因素,永远无法量化出来,也无法知道产生这种“特质”需要哪些因素。
同样是射击,有的人第一次摸枪就能够发发命中,有的人找个几百发子弹仍然找不到感觉,这种差距付出再多的汗水都无法弥补。
李云龙枪法好不好?当然好了!一枪能够干掉日本骑兵联队联队长,可他离赵刚,仍然有着差距。李云龙是在长期的战争中练出来的枪法,靠的是经验和积累,可离神枪手赵刚,依旧有差距。
还有一个可以对比的例子就是掩护李云龙撤退的王喜奎,同样是枪无虚发,轻松干掉了几十个鬼子,但也离神枪手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150米外击毙三名日军有多难150米名准确击中日军,而且全部是头部,不是困难,而是非常难。
首先,这把枪并不是赵刚的“专用枪”,他只是随便挑选了一支步枪而已。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在部队都是专人专枪,自己的武器自己维护、保养、使用,因为每个人的射击习惯不同,这样才能够保证射击效能。
有经验的射手,在用不熟悉的枪射击时,第一枪往往是用来标定射击的,一般打个两三枪就基本上摸清这把枪的弹着点了。能够拿别人的枪首发命中,这不仅仅是天赋好,而是天赋极其出色了。
此外,我军当时并没有制造步枪的能力,士兵装备的步枪都是缴获伪军和日军的,基本上都是汉阳造老套筒、三八大盖等。在战争时间这些步枪发射的弹药量,早就超过了枪管的理论寿命,例如膛线磨平、枪管变形、强度下降等,根本无法保证射击的精度。
在残酷的战争中,一把枪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过,枪的状况根本无法保证。有时候步枪被当成棍棒使用,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也就是说,赵刚拿着一把老旧、不知道状况的步枪,连续击中了日军头部,李云龙能不惊讶吗?
结语:许多人可能觉得150米没多远,打中人也不稀奇,其实只要自己去试一下就知道了。在许多连队,最简单、最入门的卧姿有依托100米精度射,用着比汉阳造先进得多的562、56、81,5发子弹打不到40环的大有人在,可见精度射有多难,150米外的人,在瞄准具中看起来,其实就那么大一点儿。
况且,赵刚所用的步枪,是一栓一射,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剧中还有比赵刚更厉害的,楚云飞曾经用手枪射中麻雀,这可比赵刚厉害多了。
楚云飞也曾经用一支步枪干掉了叛变的钱伯钧,钱伯钧连枪都没有抽出来就被击毙,可见赵刚的“快枪手”真不是吹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