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白起和芈月。
这句话是民间市井、茶肆酒楼中说评书、唱戏曲、打扬琴、说道筒艺人们的顺口溜、开場白。回望历史白起和芈月,将军死于"井上"瞌碰而粉碎的太多,战国时期名将白起和李牧就是典型案例。先看一下战国时期各国位置。
本文为了叙述方便白起和芈月,按时间顺序评论白起和李牧最著名、最悲情的统帅和刽子手一一白起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2)拜魏国人范雎为相,范睢果然出手不凡,制定了秦国的基本国策:"远交近攻",整个诸侯各国剧烈震惊!
战国未期的思想家荀子的学生白起和芈月,当时投奔秦国的李斯作了一篇很著名的《谏逐客令》由衷的叹道:"昭王得范睢,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战国未期白起和芈月,政治局势由诸侯割据逐渐走向统一,而这缘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荀子的思想虽然秦昭襄王有所保留,但是其中"大一统"的部分"甚合孤意",决定再次讨伐老对手一一赵国。
由于伐赵要假道韩国的上党地区,韩国为了不"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干脆把上党地区送给赵国,秦国当然是不肯善罢甘休,于是,秦赵两囯对上党的争夺,引发了长平之战序幕。
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1)全国战争动员令诏书颁发。
王龁左庶长带领全国兵力翻过太行山,越过安邑,"车辚辚 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上党地区的领导人决定坚壁清野,全部居民官员撤向长平。
王龁一声胡哨,几十万人马向长平逼去。长平在现在的晋城高平市城北十公里处,见图
这一仗从年初打到第二年春天,双方交战达到白热化程度,秦国投入六十万人马,而且军纪严明,赏罚分明,由于秦国"商秧变法"对作战勇敢者,杀一人就可封官打赏,所以秦兵勇敢作战,个个如狼似虎,大有一口水吞了赵国之势⋯
赵国也是狠角子,前后投入五十万兵力,并由老成持重的廉颇担任主帅,于是採取守势。
四月份的交战打到七月份,廉颇还隔河对峙,并不居于下风。
关键时刻,秦国丞相范㫿派出奸细收买赵国权臣,向赵孝成王吹耳边风,下廉颇烂药,希望撤换廉颇,换上"军二代"赵括。
赵括从小生长在军队庄园,耳闻目睹父亲赵奢的卓越战功,于是也爱看点兵书,挤进圈子说二句刷存在感,赵父曾语重深长的告诫他:"打仗关系到将士的生死和国家存亡呵,娃儿咧"!
当然,赵括也曾打过胜仗,也有才气,但是,那是在父亲为主帅的情况下,现在要独挡一面,率领几十万人马,情况绝对不同了!而且赵括母亲也极力反对儿子担任要职,但赵孝成王最终授与赵括上将军之职,火速上任。
秦国上层大喜,暗中甩出王炸,把大将白起调往长平任大帅,王龁副之。
赵括上任后,立即命令:"弟兄们冲呀"!
白起暗中冷笑一一你太嫩了!白起命令部队大踏步后退,撤向山谷,于是以后的军事家们纷纷仿效这一经典战法:把敌军引入峡谷,前后一堵,左右伏兵一齐开火,赵括顿时目瞪口呆,只好集中兵力,防御待援。
持续到九月,弹尽粮绝的赵兵只有吃马肉和人肉。
不愧是"将门之后",赵括带头冲锋,然并卵,赵括死于箭矢下。
白起的狠毒早就臭名远扬,当初秦国攻楚,水淹都城,死伤军民十多万,这次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俘虏落到白色起手上,看来凶多吉少,当下属询问如何处置俘虏时,白起如是说:"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于是在长平原野挖了无数万人坑,全部坑杀。军中年幼之人放走,只有区区三百人。
军士被杀消息传到赵国,举国悲痛哀悼。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此战赵军俘虏被秦军白起坑杀40万,自己也死伤过半,双方伤亡总计上百万。
赵国输于战略秦国胜在策略白起收复上党,正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之时,秦相范睢要白起撤兵,白起白起一对白眼瞪着范睢,气得说不出话,而秦昭襄王也对白起心头不安逸…
武夫、屠夫毕竟不是搞政治的高手,根本懂不起"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为官之道,秦国将相失和,赵国蠃得喘气机会。
赵国痛定思痛,联合其余共六国共同抗秦,昭襄王决定直接进攻邯郸。
白起不愧是久经沙场老将,他知道长途进攻的利害关系,贸然征赵,必然失败,与昭襄王沟通无果,白起请病假不出征。
于是由王陵率四十万大军进攻邯郸,其余二十万围点打援。
王陵面对失去四十万亲人的赵国军民,对秦的仇恨深入骨髓,短短数月就有四十万人参军,虽然大多是老弱病残,但是在国君赵孝成王鼓励下,可谓上下一心,全民抗战。
令人感动的是年己七十的老将廉颇也披挂上阵,负责邯郸守卫。
邯郸保卫战历时三年,在赵国军民团结抗战下,在信陵君的联合纵横指导下,邯郸战役以秦国失败告终,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8),落拓失意的白起被驱逐出了咸阳。
范睢红着眼再扑上去䃼了一刀,他对昭襄王说:"免生意外,斩草除根",于是昭襄王下令赐死白起。
作为一代名将,白起之死可谓悲凉,一个人的崛起与衰败往往就在一瞬间,世间的繁华荣辱在死亡面前不过是一缕清风一一"可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搂台烟雨中",何況一缕清风!秦庄襄王战胜西周皇家十万大军后,东周灭,周朝八百年的历史大剧由末代周赧王落下帷幕。
秦国统一的曙光即将跃出地平线。
这时韩国已亡,赵国直接暴露在秦国火力范围内。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秦国两路大军再进攻赵国。
秦将桓齮、楊瑞率军占领邺(河北临漳)、安阳等九座城市。
秦帅王翦攻占阏与(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
军事蓝色大V的出場令秦王政太高兴了,果然出手不凡,连克平阳、武城、赤丽、宜安,势如破竹扑向邯郸。
赵王迁急得脸都变形了,喘着粗气,冷汗淋漓,绕室疾走。
眼看就要"应激性"逼疯赵王,一个人贴耳向赵王咕噜二句:快请赵牧!
赵王顿时神淸气爽,五官复原。其实赵牧对赵王迁十分熟悉,只是赵牧是三朝元老,能力威望均在赵王迁之上,他在对抗匃奴的对战中,他表示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独自为赵国挡住匈奴的南侵,是继廉颇、赵奢之后的名将,廉颇投奔魏国后,李牧实际上是赵国的军事干城。
但是,平庸无为的赵王迁也免俗不了猜忌心理,李牧没有作京官,而是派往艰苦的北方对抗匃奴。
立即将李牧从㕍门调回邯郸。
李牧高挂免战牌,秦军桓奇于是攻击另一个地方,以引蛇出洞。
李牧乘其大营空虚,在月黑风高之夜突袭大营,李牧缴获颇丰。
小儿科,开膛破肚一一马上哈李牧断定桓奇必定回援,于是安排中军正面接触,左右两边包抄跟进。
秦军大败而逃,此一胜利,极大鼓励了赵国军民,赵王迁高兴的封李牧为武安君。
而桓奇逃到燕国,一个花絮:荊柯刺秦王时,手里提的人头就是桓奇,又名樊於期。
以后,秦国多次进攻赵国,都因为李牧的指挥正确而失败。
虽然李牧是个帅才,屡败秦军,但赵国经多年战争,已经奄奄一息。
秦王政十九年(前229),秦王再派王翦领兵几十万围攻邯郸,王翦对从未打过败仗的李牧充满敬意,仿佛是白起再生。
但是王翦明白,李牧的存在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却能为赵国维持生命体症,争取到抢救时间,中间出现奇迹,皆有可能!
王翦用中国最古老简单的办法解决李牧的存在一一散布谣言,收买权臣郭开,对赵王迁说悄悄话。
整个邯郸城流言蜚语满天飞,赵王迁这个昏庸的领导,背弃了这个曾经救国于危难之中的战神,污辱性的戴上奸臣帽子。
赵王迁派赵葱和颜聚来接替他和司马尚的职位,李牧以"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命令。
因为这两个继任者根本不具备军事才能,必然导致赵国失败,为了江山社稷和百姓,李牧宁愿违抗旨意,也不願将国家拱手相让!
坚强的李牧遇上顽愚的赵王迁,权利使赵王迁失去理智,布置圈套逮捕李牧,立即毫无人性的斩杀李牧。
李牧之死给摇摇欲坠的赵国一个巨大打击,从此,赵国失去复苏机会。自逼走老将廉颇后,赵国再次犯了低级的错误,有昏君如此,鄢能不亡国。第二年,即前228年,元气大伤,士气低落的赵军面对秦国虎狼之师,很快全军溃败,赵葱战死沙场。奇李牧没有死于刀箭,却亡于谣言!千年之后令人唏嘘感叹,李牧冤枉。2019.8.13.绵阳
注:桓奇的"奇"为错别字,但是,打不出正确的"奇",只能算了,请谅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