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王朝,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是支配行动的,历史上因思想认识见解不同,往往形成党派之争,党派之争的结果,也往往是导致王朝走向衰败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变法派与保守派之辩、明末的阉党与东林党之战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王朝的覆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引发了春秋各国的无义战和战国的兼并战。人们的思想相对自由,针对当前形势环境,可以自由发表各自的观点,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推行了大一统标准,自然在人们的思想上也要实行大一统。焚书坑儒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其实“焚书”和“坑儒”是两回事,“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和取得南越地,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有一个叫周青臣的人,借给秦始皇献酒之机,向秦始皇大献媚言,说秦始皇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又夸秦始皇在全国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再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久享太平,秦始皇功超三皇,德愈五帝,从古至今无人能比。这些话却引起了一个在座的名叫淳于越的博士的不满,他最烦厚今薄古,认为古时是最好的,特别称赞古代的分封制,反对郡县制。他就奋然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功臣而传国千年,是因为子弟功臣可与国君相互照应;如今秦国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功臣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氏,那可怎么应付?说周青臣不当面指出不足,却一味奉承,不算忠臣。两人没有私人恩怨,文人相轻,纯属观点之争,不料却让丞相李斯抓住了把柄,上纲上线,认为儒生以古非今,迷惑百姓,会让天下不知所从,容易出现混乱。因此他建议秦始皇把除秦国以外的历史书籍及民间收藏的文学、诗、书、百家语等都烧掉或没收。之后秦始皇就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没收诗、书、百家之语,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至于秦始皇到底焚书没焚书,后世有诸多争议,想着在全国没收书籍,肯定是焚烧了一部分书籍,但没有全焚,很大可能是大部分统一收藏到秦国宫室了,后来项羽攻占咸阳,一把大火烧了个净光。其实在全国各地藏书很多,秦始皇也不可能把书没收尽。“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派方士卢生、侯生等人替其访求仙药,这些方士求仙药失败后,不谨言慎行,还私下里议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得失及求仙意图等方面。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感到方士胡乱议论惑乱人心很可恨,就下令在京城及附近搜查审讯有议论情况的方士,共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至于这460人是不是都是儒生,《史记》上记载都是用“诸生”、“术士”称呼,“术士”自然多指求仙访道之辈,也可能有些儒生为了适应秦始皇的求仙渴望,也加入了术士行列;也可能抓捕术士扩大化了,也抓捕了一部分儒生。总之秦始皇的“坑儒”,应该不是专门针对的儒生,只是后世后来以讹传讹,把活埋的术士变成了“坑儒”。
能发生“焚书坑儒”事件,当是秦朝大一统形势下的产物,有其维护国家统一的积极因素,也有其钳制人们思想自由的消极因素。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无形中降低了全民素质,放松了礼仪廉耻的规范,助长了粗野愚鲁的尚武本性。暴民揭杆而起,如暴风骤雨,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恐怕这也是诱因之一吧。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历史有哪些影响
到底何为“焚书坑儒”,为什么“焚书坑儒”,利弊如何?焚书坑儒亦作“ 焚典坑儒 ”。 秦始皇 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 淳于越 根据古制,建议分封子弟。丞相 李斯 反对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建议除 秦 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民间所藏《诗》《书》和诸子百家书一律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族诛;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 始皇 采纳这一建议。次年,方士、儒生求仙药不得, 卢生 等又逃亡, 始皇 怒,在 咸阳 坑杀诸生四百六十馀人。这一事件史称“焚书坑儒”。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就事论事,始皇帝为巩固新政权,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避免走回头路,焚书坑儒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更何况烧的只是“打嘴仗”的书籍,而科普读物都留了下来。
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始皇帝又无疑是“暴君”,未经审判,草菅人命,焚书还污染环境。但实际情况呢? 坑了多少,又跑了多少呢? “书”还在出版发行,“儒”还在堂而皇之四处讲学。可见儒家还是很吸粉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