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到了末年,诸国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势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治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话,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2年),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固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必须在30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

焚书的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怡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候生、卢生等很受宠幸。后来,侯生、卢生无法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不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人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最后都被活埋于咸阳。

坑儒的亊件发生之后,连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也觉得过于残忍,就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括的军队。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是有历史记载的,因时代遥远无遗留证据,引起争论,但均以各种记载重复验证。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_212年之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秦始皇认为当时的儒生、术士有诽谤朝庭、妖言惑众、以丹术等乱纲之举,怒而毁焚其书,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但凡涉及医学、农业及其科技之书不在焚毁之列。西汉孔子后人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皆有记载焚书坑儒的纪录。当时文人传"术士坑,六艺绝",六艺大慨泛指丹术耋黄之秘藉一类之书。

秦朝被推翻后,后人称其残暴,焚书坑儒並没有保住江山,唐代诗人章碣做诗讥讽: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火未熄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实质上历代朝政、皇帝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獄,清代曾有诗人一句

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身之祸的。

焚书坑儒年代较远,亦有学者提出其真实性,较特出的是民国年间的”疑古派“学者认为无真凭实据来证明。但都被陸续出土的文献所否决。故在历史上“焚书坑儒"是存在的,只是在焚坑的对象和内容上存在争论而已。

如误望方家正之

如何正确解读秦始皇“焚书坑儒”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后世提出了一个鲜明而有力的观点,即秦始皇并未坑“儒”,而是坑“术士”。但是关于“焚书坑儒”,应该还有几点需要补充: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真的焚书坑儒了吗你怎么看

第一、秦始皇并非完全抛弃儒家不用。比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在东郡落下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的陨石,当时秦始皇还“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真的焚书坑儒了吗你怎么看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真的焚书坑儒了吗你怎么看

第二、秦二世之时儒家依然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秦二世曾经召儒士叔孙通等三十多人询问如何平定陈胜叛乱,项羽死后鲁国拒绝投降刘邦,并且“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

第三、早在秦孝公时期,商鞅便提出了“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危害国家的“六虱”,所以,商鞅变法之时早已提出了焚烧诗书的,抑制儒学的政策。

也就是说,“焚书”之事并非秦始皇所首创,早在秦孝公时期商鞅便已经开始对儒家下手。而秦始皇虽然不太喜欢儒家,但是也并非完全抛弃儒家。可惜的是,秦始皇并没有认识到儒家学术对稳固政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否则真的未必会出现秦朝的二世而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