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色幼儿园事件发生的当口,被誉为中国的《熔炉的电影《嘉年华》的上映,可谓是及时雨哈维韦恩斯坦。

不能去电影院,只好在网上看了这部电影哈维韦恩斯坦。

作为人母,作为一个曾经的女孩,我看完首先是反思,如何保护哈维韦恩斯坦、如何疼爱我们的孩子,如何让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想到父母,尤其是女孩子,在中国目前的语境下。

相信不少人与我一样哈维韦恩斯坦,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父母是孩子的天,为什么受伤的小孩却不敢告诉父母?这是谁之过?

让我们回到电影哈维韦恩斯坦,看看父母知道后是如何做的。

小文妈妈, 一见到检查完身体的女儿,劈头就是一巴掌,骂女儿夜不归宿,尽管正是因为她夜不归宿,女儿才不愿晚上在家呆而去找同学玩。回到家,小文妈妈不抚慰受伤的心,而是剪掉了她的头发,骂女儿不检点,“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把女儿的衣服全部从衣橱里拿出扔在地上。

小文妈妈眼中,是不三不四的衣服、是小文的长发的错,是它们“勾引”了性侵者。,而她作为母亲,她没有反思,更没有抚慰。然而就是这一巴掌,这一堆碎发,这一地乱衣,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受伤的孩子不敢告诉父母,在她们最需要慰藉的时候,找不到自己亲爱的父母。

在一个网络社区,听过不少受害者的讲述,都讲到了父母的反应,大多数都和小文妈妈一样,更有甚者。好一些的旁观者,好心地质疑:女孩子怎么不知道保护好自己?

是的,女孩子怎么不知保护好自己?可是,谁告诉过女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父母?学校?“知道“其实就是性教育,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此外,性侵本身就是暴力,一个成年人,遭遇暴力有时都无可奈何,何况孩子。

多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出,和现实中一样,很多性侵背后,崩溃的不一定是孩子,而是父母,觉得这是孩子一生的污点,无颜见人,抬不起头,从此无幸福。

可是,这是家长的错吗?是家长的过度反应吗?如果是,他们为什么会那样。

从这个角度,与其说是父母的错,不如说这是社会的错,我们的社会缺少接纳,我们的文化至今天仍太过看重“贞节“二字。

一位遭遇过伤害的好友告诉我:性侵是一种错,但是作为一个受害者,尤其是孩子,最大的伤害来自事后他人的眼光,其中包括绝望的父母。

《北京折叠》的作者,“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在她的微信公众号’晴妈说’中,写了一篇文章《在这个人世间,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女儿》,以一个被性侵者度,告诉我们,为什么当女孩遭遇性侵时,不会告诉妈妈。

遗憾的是,但也合情合理合现实,因为压力,她最后删除了这篇文章。尽管如此,这依然鼓舞了很多女孩,或者曾经的女孩,讲出了自己的遭遇,或让世人警醒,或让自己放下。讲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放下。

《嘉年华》电影中的故事,包括最近的三色幼儿园事件,事实上都是一场集体创伤。旁观者,更多是网络旁观者,被激起了心理代入的恐惧、绝望、愤恨,包括我自己。

我希望我们不要止于此,而盼望这同时也是一场集体救赎——面对,反思,惩治,重建。当然,最难重建的是信任,还有心理。

心理的重建中,首先是受害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旁观者。

在心理重建中,最有力的便是爱,是接纳。

其实很简单主要分为两点: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电影在近几年走偏路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中西文化在电影上的差异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哈维韦恩斯坦:我们应该从电影《嘉年华》中看到什么

首先奥斯卡作为电影节最高奖项,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电影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候就会凸显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而奥斯卡唯一令人诟病的问题就是,作为国外的奖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始终会影响这个奖项的评定标准,有很多华人演员都曾拿过奥斯卡奖,比如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此片可以看出来,李安导演的风格更偏向好莱坞叙述风格,不能代表中国电影。

观念不同

在我们东方文化中,天生就崇尚的整齐划一规格,就和小时候上学做广播体操一个道理一样,要求整齐划一。这样向传统思想靠近,在国外人看来是限制了艺术家对作品的发挥。我们讲求中庸之道,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喜欢先立意、后泼墨,讲究去个性化求同存异;西方文化则重视逻辑,人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对未知世界力求真理,创作中更偏向客观地再现。

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形象思维发达,强调知觉,喜欢综合思维,但不够严密,常常轻视分析方式和实际观察,注重统一,主客观划分界限模糊。欧美人逻辑思维发达,喜欢从具体实施出发,大量收集事实和数据,利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讲究重实用主义,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这在电影的表达当中天差地别。

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追根溯源,引起中外电影的跨文化差异的原因应该是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影响。

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两者的价值观,都来源于历史。在近现代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生长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而产生的工业文明和科学精神。美国人更偏向积极、进取,敢于挑战问题,这就使得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而中国人在生活中趋于被动、忠顺,忍受环境压力,这就使得团队主义精神融入整个民族。

中国电影在近几年走偏路

近几年来,特别是2014-2017年中国电影一直都在向一个扭曲的路上前行,到了2019年这种现象才真正被市场一点点掰回来,这几年可以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时代,也是属于流量明星的时代。

在这四年中,只要是任何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都能大卖,比如云集众多流量小鲜肉,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四部曲还有《爵迹》,因为流量明星的狂热粉丝众多,无论电影的制作是否用心,剧本是否精彩,特效哪怕五毛钱,都场场满座。

这怎么能让导演们不走歪路,可以说中国电影不进反退,再也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电影来冲击奥斯卡。好在大众总有审美疲劳的那天,2018-2019年是中国科幻的元年,也是中国影迷觉醒的一年。

今年的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上海堡垒》票房惨败,说明了人们不在希望看到,一个个面瘫小鲜肉饰演的各种角色,反而更在意电影的制作是否用心。有了伯乐,自然就会有一匹匹千里马杀出重围。《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红海行动》、《流浪地球》证明了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新的高峰,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高峰。

我觉得无论中国电影是否能夺下奥斯卡,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奥斯卡涉及太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东西并不是电影拍得出色就能解决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拿出一部部良心之作,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