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不可能!1速冻人,从生物学角度,只要一个细胞就能克隆出来,但是遗传物质在复制过程中难免会有损伤,即不再是完全一样的啦!当细胞被复制到50代以后,就会不受控制地复制裂变!这就是癌细胞!克隆羊多莉只不过是来世界上走了一圈,最后死于疾病!2,从社会学来说,如果一个200年前的人被复活到现在的时间点,他就是一个弱智,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再学习!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活下去!要不然还是死了算了!毕竟人的经历是点点滴滴积累,突然被冷冻起来,一切就中止了!现在的社会和科技更新得越来越快!真的没有勇气中止现在的生活再活到下一个500年去!
人死后为什么身体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
人死后为什么身体是冰的,而不是等同于室温?首先,这个问题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还是很有些说道的。这涉及人体体温以及死亡后尸体温度的变化。
人体温度我们常说人是恒温动物,这并不是说人体的温度恒定在一个数值保持不变。事实上,人体不同部位、不同情况、不同时间的温度是动态变化的。恒温的意思只不过指正常状态下核心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就人体部位而言,可以分为核心体温、外周体温和体表温度(皮肤温度)。
核心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生命相关的器官,比如心脏、脑、肝脏等周围的温度。我们说的人体正常体温37℃指的就是核心体温。核心体温没法直接测量,通常测量直肠或耳膜温度替代。
皮肤温度,受到很多因素,特别是环境温度、衣服隔热效果等影响,因而不同部位、不同环境下变化很大。通常越是远离心脏的体端,比如手脚,特别是脚部皮肤温度最低。
可见,人在适温(22~24℃)环境下皮肤平均温度为32℃。环境温度超过这个度数,人体就很难正常散热,只能依赖于出汗散热。这也就是把32℃设定为环境高温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脚温度要低于皮肤平均温度,尤其是脚部,这也是人们在低温环境为什么首先感觉“脚冷”的原因。
手部温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别说明。因为,一方面,我们通常用手来“试”其他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温度差距明显。这是因为,手心部位微循环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有的微动脉不经过毛细血管直接与微静脉连通的直捷通路,称动静脉吻合。
由于皮肤血管对环境温度高度敏感,在极低环境温度下,为了保存热量,皮肤循环可以极度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这样,身体远端组织就存在冻伤坏死的风险。动静脉吻合存在的意义在于,在低温下间断开放,短时间性恢复循环从而避免冻伤。这些动静脉吻合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显更丰富。
加之,手掌部位组织厚度大,血液循环原本就相对丰富。这样,手掌就比手背温度为高。因此,我们用手测试其他物体温度时,用手心和手背感觉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触摸额头,经常会感觉手掌比额头更温暖,而手背则要凉的多。这也是,有的医生用手测试病人是否发烧时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总之,在通常适温以上的环境温度下,我们手部皮肤温度通常都会在30℃以上。
人死亡后体温的变化人死亡后,由于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身体核心温度开始从37℃左右的正常温度逐渐冷却,这个过程被称为尸冷。
尸冷速度受多因素影响,在环境温度、湿度“适中”的情况下,体温下降遵循线性规律,第一个小时降低2℃,之后每小时约降低1℃,直到到达与周围环境相同温度。
比如,如果环境温度是25℃,一个人死亡后约11小时整个身体内外温度就都会降低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25℃——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凉”透了。当然,“凉”透了后温度也不会继续下降到低于环境温度。甚至,由于体内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谢产生一定热量,还会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温度。体表皮肤温度则在死亡后快速下降,短期内就会下降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的水平。这也就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死亡,没救了时会说“身体都凉了”的原因。
综上可见,人死亡后身体温度会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只能降到环境温度水平,而不会更低。人之所以感觉尸体是“冰的”,是因为活人身体体表温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显高于尸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