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和旅游有什么不同启东游行?其实,我们经常会有外出游玩的时候,很少有人将旅行和旅游的不同弄得明明白白,分得清清楚楚。
我们常常将旅游与旅行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可谓差之一字,谬之千里,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旅游和旅行的区别,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一、什么是旅游
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
二、什么是旅行
旅行,指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去外地行走。不同于旅游。
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通俗的讲,谈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指我们个人。旅行的意义偏重于行,大多数情况下是去远方,是在旅行。
而旅游在于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出发的时候就带有目的地。旅游是在游玩,通常意义上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目标很明确。
说到个人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我还是着重去旅行。
通过旅行让我们去祖国各地,去周游世界。在旅行的过程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欣赏各国的风土人情。
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打狗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打狗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喂狗的不少。当时生活条件虽然不能跟今天相比,吃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的。喂狗的成本也很低,一点残羹剩饭足矣,半饱就行,让它自已去外面找吃的,不会争人的口粮。狗不是猪牛羊,也不会糟踏庄稼。生产队组织人打狗,主要是预防狂犬病。
人们很早就知道狗咬人会得疯病(狂犬病),就是没有防治的办法,打狂犬疫苗是好多年以后的事。当时农村家庭养狗都是散养的,极少有拴起来的,因为需要狗自己觅食,谁家也舍不得粮食把狗喂饱。
当时人养狗,一是为着玩,二是为了看家,白天防生人,夜晚防止黄鼠狼偷鸡偷鸭。当时大人都在生产队劳动,没上学的孩子大孩哄小孩在家玩耍,经常大敞着家门就跑出去了,家里喂条狗就好多了。实际上当时农村家庭,除了粗粮,可偷的东西真不多。
当时养的都是乡村土狗,个头不大,但看家尽心尽责,见着生人,狂吠不止,让人胆战心惊。也有的狗沉默无声,但性格凶悍,一声不响扑到人腿上就咬。村庄上经常有被狗咬伤咬破的,最多找点碘酒擦擦,没人真提心吊胆当回事。
农村的男孩子也顽皮,没事还会找事。挑逗狗咬架是一件乐事,狗交配链接一起时,经常会遭到他们的围攻,大小石块、砖头、瓦片雨点一般落到狗身上,两条狗嗷嗷直叫,就是挣不开。个别孩子胆大,举着棍棒朝中间直砸,狗走投无路,躲闪无处,急了就会咬人,咬着了就挺历害。我的发小二洪,被狗一口咬在肚子上,肚皮都咬透了,不到医院包扎都不行了。
就因为每年农村被狗咬伤的大有人在,潜在的狂犬病风险很大。所以农村各地都成立了打狗队,在村里巡逻,见着大狗就打。有头主的狗,让家人来领死狗,没人领的狗,就由打狗人拖到生产队,剥皮煮肉唱汤,狗肉香味飘满了全村。
打狗队的人都是各村的民兵,目标本来是肯咬人的恶狗,小狗和驯良的狗是不在严打之列的。但后来打击面扩大了,只要遇到够剥的就不放过。
听说有的地方民兵打狗用平时训练的枪弹,我们那里不是。在村庄上开枪不安全,怕万一误伤人。办法是用骨头渣黑面窝头泡了农药或酒,远远地扔过去,狗吃了一会就发作。然后用绳子吊在树上,须臾毙命。
杨顺意家养了条黑狗,大如牛犊,强悍无比,战败了全村的公狗,也咬伤了三个上门讨饭的外地人。被列为灭打的重点目标。被捉住吊死,一放下又活了,连吊了3次才死。杨顺意老婆又蹦又骂,让人赔狗,被民兵连长一耳光搧坐地上,要把她和死狗捆一块抬走。老婆吓得只哭不骂了,眼巴巴地看着狗被人拖走。杨顺意回家,又把老婆狠揍一顿,不骂不闹,全家人还能大吃一顿狗肉解解馋,现在连狗屁味也闻不到了。
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打了三次狗,许多狗成了牺牲品。我喂的一条小花狗一直活了下来,主要是品种不好,像泰迪与博美的杂交,小腿短短的,身体瘦瘦的,拎起来没个母鸡重,见个生人就吓得直往家里钻,然后自我壯胆似地呜呜几声。
我们村上那几年被狗咬过的人不下二十个,也没啥防疫措施,竟没有一例狂犬病,实在是不幸之中一大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