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严肃的问题,专业的问题,在这里,我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才是问题启德机场。
老朽七十年平平安安,没打过官司,没见过律师,不晓得律师对其职业负有怎样的责任担当。这样无法回答师兄此问,忽然想起去年昆山龙哥反杀事件,当时第一个站出来的不良律师周保国,大家还记得吧?他黑了良心,巅倒是非,为被反杀的纹身龙制造无罪理由,明明白白的正当防卫,愣被周保国律师说成‘防卫过当’,在全国网友疾呼下,在正义执法者的努力下,此案得以公正裁决:‘正当防卫’。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管律师在法律案件裁判中起到多大做用,他只要把良心摆正,对得‘律师’二个字,他就是个好律师,也就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案件的发展,因为最终案件的裁决是公正公平的。希望每位律师都是有良知的好律师!
香港的九龙半岛是否藏有“九条龙”,有何由来
香港九龙的名字,和南宋末代小皇帝赵昺有关。
南宋末年,蒙古大举入侵,首都临安危在旦夕,于是在君臣的护卫下,卫王赵昺和母亲杨淑妃逃离临安,到达泉州,而后便在福建、广东一带流亡。
1277年,赵昺一行人到达现在的九龙暂居,当然此时还是一个无名之地。有一天,赵昺在行宫中散步,百无聊赖便向窗外望去,只见远处山峦叠嶂,于是他开始数起了山脊的数量,数来数去有8个,我国历来有山乃龙之脉的说法,也许是希望南自己不必再如此颠沛流离,小赵昺准备将此地命名为”八龙“。但身边的侍从却说,殿下(此时还未称帝)也是一龙,应该命名为”九龙“,于是九龙便如此得名。
没想到侍从的话一语成谶,宋端宗在1278年病死,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拥护下在广东湛江硇洲岛登基,改年号为”祥兴“,成为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却是一个命运悲惨的皇帝。
一个月后,南宋朝廷迁至崖山,而此时的右丞相文天祥被元军张弘正俘虏,南宋督军府下属军队瞬间瓦解。
1279年的3月19日,南宋最后的一支军队与元军在崖山展开了最后的一战,宋军被击败,元军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抱起仅有8岁的皇帝赵昺纵身从崖山跳入海中,十万军民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有的人类为什么听到刀子刮玻璃的声音会很难受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不只是刀子刮玻璃啊,粉笔刮黑板的声音也让人超级烦躁!!
试问谁上学的时候没被老师指甲或者粉笔划过黑板的声音听得心里一哆嗦呢。
然后问题来了,刺耳的声音有什么共性吗?有。有科学道理吗?有。
声音其实本质上就是波,所以我们在分析波的特点的时候会提到的频率、振幅、波形也同样适用于声音——只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比如我们平时说一个声音音调高或者低,其实就是声波的频率特征,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而人和声源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声音的音量大小则是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
声波的波形则决定了音色。
一种声音听起来是否刺耳,主要是和频率有关。一般人对于尖利的、音调高的声音耐受度都比较低,包括题目里提到的刀子划玻璃的声音,粉笔刮黑板的声音,还有婴儿的尖声哭叫,尖锐的哨声等等,都令人头大……这些高音调的声音频率大多在2000~5000Hz之间,也是人耳听觉最敏感的频率范围。
当然,声音的频率高低本身没有好坏,我们之所以感觉到刺耳难受,还是声音在通过听觉系统传入大脑后,和大脑联动产生的反应。
大脑当中有一个区域叫做杏仁体,这个区域主导恐惧情绪,相当于人体的“预警系统”。当人感觉到危险或者威胁的时候,杏仁体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指示身体做出一系列反应——包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僵硬等等。
有研究发现呢,当人听到尖锐的声音的时候,杏仁体的活动就会特别活跃,我们所感觉到的抓心挠肝,焦虑烦躁的感觉也是由此而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主流也比较可信的解释还是人类进化中遗传下来的,写在基因里的本能。可能远古时期这类尖锐的声音是用于警示危险的,或者是和一些天敌的叫声所类似,所以现在人们在听到类似声音的时候才会觉得反感和心情紧张。
另外呢,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听觉过敏。就是对声音的刺激特别敏感,不只是刚才提到的高频声音,即使是日常对话声音稍微大一点,甚至声音并不算大,也会感觉到耳鸣、头疼、心跳加快等情况,这种时候可能就要赶紧去医院治疗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觉得有用的话就点个赞吧,欢迎评论关注和转发嘻嘻。
(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