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史

  葛 天 著

  目 录

  第一章 洪荒岁月

  第一节 人类诞生

  第二节 中华人种

  第三节 远播美澳

  第四节 龙腾九州

  第二章 肇基中夏

  第一节 神州先圣

  第二节 皇祖轩辕

《中华帝国史》和《走出近代的自卑》两书寻求出版,自费免谈。:周远清

  第三节 巩固国基

  第四节 武士蹈厉

  第五节 文明早慧

  第六节 农牧分离

  第三章 诸侯拓边

  第一节 荆江强楚

  第二节 秦霸西戎

  第三节 赵踞阴山

  第四节 吴越争霸

  第五节 燕国东扩

  第六节 智勇无敌

  第四章 秦汉帝国

  第一节 大秦帝国

  第二节 北败匈奴

  第三节 西进中亚

  第四节 饮恨身毒

  第五节 汉风渡海

  第六节 帝国铁甲

  第七节 腐儒乱国

  第八节 羌胡归汉

  第五章 隋唐帝国

  第一节 大隋帝国

  第二节 唐天可汗

  第三节 称雄东亚

  第四节 征战天竺

  第五节 跃马西亚

  第六节 残阳夕照

  第七节 大唐余威

  第八节 马背唐诗

  第六章 大元帝国

  第一节 大宋河山

  第二节 边地争雄

  第三节 一统华夏

  第四节 征战欧亚

  第七章 大明帝国

  第一节 洪武创业

  第二节 千古一帝

  第三节 征服安南

  第四节 帝国海权

  第五节 海盗拓殖

  第六节 东洋大捷

  第八章 大清帝国

  第一节 旷古武略

  第二节 皇统雄强

  第三节 盛世滋丁

  第四节 抗争列强

  第五节 中华民族

  第九章 走向世界

  第一节 军国奠基

  第二节 捍卫边疆

  第三节 尚武思潮

  第四节 恢复主权

  第五节 血溅倭奴

  参考书目

  后 记

  前 言

  一

  有些国人看到《中华帝国史》的时候,感到非常振奋,他们认为,《中华帝国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气吞八荒、席卷四海的伟大进取精神周远清。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而又捉摸不定的中华魂,不就是帝国魂吗?也有一些国人看到《中华帝国史》或是听到中华帝国这个概念的时候,感觉不习惯,有抵触情绪,只因为帝国意味着强大、霸权、残忍、扩张、威严等一系列极具威慑力的强者形象,而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历史不具备这些特征,中国在历史上更多地表现为被动挨打的弱者,还能称“帝国”吗?笔者可以向大家严肃而自豪地回答:如果古代中国都不能称帝国,世界历史上就没有帝国了。

  1585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在罗马用西班牙文出版了《中华帝国史》一书,主要叙述了明朝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周远清。这是欧洲第一部研究中国的专著,该书很快被翻译成意大利文、法文、英文、拉丁文、德文、荷兰文。1940年,中国学者据英文本将该书翻译成中文。十几年来,该书不断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该书被何高济翻译为《中华大帝国史》,199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被周宁翻译为《大中华帝国》,2004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被孙家堃翻译为《中华大帝国史》,2009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该书虽然在短短的十几年被大陆三家出版社出版,但却没有引起众多读者的注意,原因在于其内容只是限于一个外国传教士对明朝社会的白描,思想性、可读性不强,只是书名比较醒目,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6名传教士赴中国传教,后来他们成为康熙身边的教师和谋士周远清。其中白晋著有《中华帝国史》,于1699年出版;杜赫德主编的四卷本的《中华帝国全志》在欧洲影响较大。近现代西方研究中华帝国的专著更多。1860年,英国传教士麦嘉温来华,先后在上海、厦门等地传教,他精通汉学,著有《中华帝国史》等书。德国汉学家福兰阁曾在德国驻华领事馆工作,著有五卷本的《中华帝国史》。1974年,西方又出版了《中华崛起史研究指南》和《中华帝国书目》等工具书。而近年来,西方对中华帝国史的研究更加深入。

  总之,自明代开始,西方对古代中国均称中华帝国,这是历史学界最基本的常识,国人不必有任何疑忌周远清。可以想见,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对中华帝国这个概念的认同将是大势所趋。

  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日渐频繁,而西方各国在称呼清朝时,最后基本上都确定为涵盖整个中国古代的名称:中华帝国周远清。西方国家之所以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是由于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很多,且疆域辽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一直没有中断,因而不管是秦、汉、隋、唐,还是元、明、清,均统称为中华帝国。马其顿人建立的亚历山大帝国也就几十年,就那几十年,马其顿人为之兴奋了2000多年。埃及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也都几百年不等,唯有中华帝国绵延2000多年。武力强大的中原王朝有六个: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明朝,再加上元朝和清朝(前中期),中国共强盛了8次,为全世界之最。所有国家的祖先与中国一样,都是从原始社会缓慢地发展过来的。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只要在历史上强盛一次就够了,就很了不起,哪怕像亚历山大帝国那样短暂。中国在历史上共强盛了8次,这还不够吗?

  自明末中西交流以来,中华帝国这个概念一经西方人提出,逐渐得到了除中国以外几乎所有国家的认同周远清。1915年年底,袁世凯称帝时,即将中国的国号由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尽管中华帝国只持续了两个多月,但它毕竟一度成为中国的正式国号。而袁世凯之所以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正是长期外部认同最终导致的内部认同。

  许多国人经常会产生这样不太合理的看法:对于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明朝的疆域,他们喜欢将其与元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进行比较,认为也不过如此周远清。一个国家、一个人的发展主要是与同时代的对手竞争,有时也可以和古国、古人类比,但绝对不能与后来的人和国家竞争,人家还没出生呢,怎么比?只要是同时代的强者,就是伟大的。以秦朝为例,在当时的世界上,能够与秦帝国相比较的只有100年前亚历山大帝国和数十年前印度的孔雀帝国。三个帝国看起来都是昙花一现,但却有重大的不同。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后,马其顿人再也没有强盛过。孔雀帝国灭亡后,印度长期分裂,直到成吉思汗的子孙入侵印度,建立莫卧尔帝国,印度大体上才第二次屈辱地统一起来。而秦帝国虽然灭亡,但随之崛起的汉帝国却持续了400多年,疆域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拓展。这只能说明秦帝国的制度远在其他两国之上,而秦帝国的疆域也成为以后中国最核心的部分。

  又有人说,中国古汉语中根本就没有中华帝国这个概念,中华帝国是来自西方对古代中国的称呼,因此用这个概念称呼古代中国不恰当周远清。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语汇是古代汉语中所没有的,而是来自于国外,比如古汉语中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这样的词语,但并不影响我们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去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热忱。古汉语中同样没有帝国一词,古汉语中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今天为什么不称大食而称阿拉伯帝国呢?古代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可今天为什么称大秦反称罗马帝国呢?只是因为西方人那样称呼。西方人也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为什么却怯懦到不敢应声的地步呢?

  “帝国”这个使一些国人感到恐惧的概念,是很难被接受的,就算列强对中国的蹂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极度的仇恨和伤害也不能使一些国人有勇气接受中华帝国这个足以为他们扬威和疗治创伤的概念周远清。一些国人担心,中华帝国这个概念会为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提供口实,对中国和平崛起不利。这种非常明显的错误看法我遇见的最多。前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中华帝国这个概念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是西方人按其思维模式来命名古代中国的,西方人普遍认同这个概念。西方人会对自己命名的事物被接受而感到震惊吗?令笔者感到震惊的是,实现国家独立60多年以来,中国一些精英阶层被征服者、被殖民者的弱者思维模式一仍其旧。那些可怜的同胞们完全不用害怕,就像今天意大利关于罗马帝国的书很多,意大利人也毫无保留地为罗马帝国而自豪,英国人、法国人该不会担心意大利又要征服欧洲吧?不管是意大利人缅怀罗马帝国,还是伊朗人缅怀波斯帝国、土耳其人缅怀奥斯曼帝国,那都是对古代辉煌历史的认同,是无可非议的。同样,中华帝国是中华民族历代伟大祖先开创的光辉伟业,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中华帝国的认同更是中华儿女对于中华复兴的一种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

  有人会说,日本右翼缅怀近代日本帝国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呢?大家注意,我前面说的帝国都是古代的帝国,那时没有谴责侵略的国际公法,古代征服者的后代,今天不用负任何历史责任,也不必有任何道义上的愧疚周远清。而日本近代对周边的侵略,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严重违反国际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尽管现在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可当前国际体系还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法西斯的基础上形成的,日本是战败者,就应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像德国纳粹一样,这是基本的常识。

  二

  历史意识决定着民族精神,对当今中国而言,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以国家主义思想重新审视中国历史周远清。笔者认为,中国历史学科还在遭受西方思想的奴役,还没有认识到其最基本的功能——振奋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近代完全沦为殖民地的韩国,在战后和近代欧洲各民族国家崛起时一样,以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为号角,在其饱受苦难和屈辱的历史长河中,努力发掘本国特色,极力彰显本国历史的国际影响,居然铸就了高昂亢奋的民族精神和极度的民族自豪感,迅速实现了现代化,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可看了今天中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使人非常压抑,中国人精神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华民族的衰落、自卑和涣散。5000多年辉煌的中国历史“奇迹”般地变成了不堪回首的自虐和屈辱,中国历史学科不但没有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反倒成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除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外,还包括历史意识、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而当今中国却不具备。

  古代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延续了5000多年的强大国度,许多外国学者在注目古代亚欧大陆时,对中华帝国充满了无限的敬意,只有那些试图弱化中国影响进而奴役中国的反华学者除外周远清。没有一个伊朗人不知道波斯帝国的辉煌,也没有一个意大利人不知道罗马帝国的荣耀。可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却不理解古代中国的强盛,甚至不知道中华帝国这个概念,外国人仰慕、敬畏的古代中国,而我们自己却近乎鄙夷,这简直就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大奇观,也是中国史学界的耻辱。要灭其国,先去其史,尤其是能激发他们自豪感的辉煌的战史,到底谁要灭我华夏?

  历史是民族精神的纽带,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从我们祖先生生不息的几千年中,找到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源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走出近代的自卑周远清。尽管中国历史很伟大,可我们接触到的“中国历史”却没有给人多少自豪的感觉。看了中国人写的中国历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备受蹂躏的国度。这样几千年“耻辱的历史”已经彻底奴役了中国人,“中国历史”不但没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反而成为中华民族腾飞的巨大心理障碍,被阉割的“中国历史”已经成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沉重的思想包袱。我们目前引以为荣的东西,如四大发明等,并不能让国人产生实质的自豪感,中国的精英们已经盲目到连什么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也不知道了,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去伤害中华民族本来已经很脆弱的民族感情!当今中国史学界“可为痛哭流涕者莫过于此”!

  从宋朝开始,中原文化转向阴柔、保守而丧失了开拓精神,遗祸深远周远清。尽管从宋朝开始,中原文化丧失扩张的冲动,但毕竟还有共同的精神依托。可自五四运动以后,反传统之风愈演愈烈,延续至今。根本就没有完全适合中国的纯粹的西方思想,在5000多年的长河中,国人的精神首次失去了方向。近代学者张君劢(mài)认为,民族复兴的关键在于恢复自信,而恢复自信首先必须尊重本国历史文化。他对当时全盘否定历史的状况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每天骂祖宗,不是好子孙,看不起自己历史的,不是好民族。”对于这种理性的认识,当时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坚决反对,狂热战胜了理性,中华民族走了80多年的弯路。我们不能一错再错,面对历代伟大的祖先,我们应该产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戒除浮躁而沉勇坚毅,我们的灵魂才能回归,我们才会有百倍的信心从容地面对一切。笔者认为,《中华帝国史》会在以下四个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凝聚人心周远清。晚清,中国国际威望一落千丈,更为可怕的是,几千年来中华先祖雄视世界的豪气随着近代的战败荡然无存,中国人由极度的自豪陷入了极度的自卑,这种由于近代战败而形成的自卑,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极度自卑的中国学者又以弱者、被征服者、被侵略者的思维模式来窥视中国古代史,以至于整个中国古代史都被强行赋予弱者、被征服者的基本底色,中国古代史也最终完成了屈辱化的过程。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彻底被奴役了,尤其是精英阶层。这种奴役始于列强的武力,终于国人盲目、无奈的自愿,以至于我们的内心错误地坚信:今天我们是弱者,我们的祖先也是弱者,我们的国家是在不断抵御被征服的过程中而苟延残喘至今的。一种全民族性的错误认识就这样形成,高傲的中华民族彻底被征服了,中国思想界、历史学界的精英们也毫无免疫力,连他们的心也彻底被征服,他们要么躲在虚幻的大同世界中自慰,要么可耻地以学理来证明华夏先祖低人一等。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对于富国强兵束手无策的人,只会狡黠地溜向虚幻的大同世界,逃避振兴国家的责任。或者说,对虚幻大同世界的迷信,严重削弱了他们振兴国家的能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较快,但要赶上强国至少还要三五十年的时间,而能否实现,不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还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需要世界一流的国民素质,只有一流的民族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而这正是中国目前所缺乏的周远清。我们认同什么?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可我们的传统又是什么?有什么传统可以使所有的中国人凝聚起来,令我们振奋不已?几百年来,一直没有答案。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代伟大祖先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征战世界的光辉伟业。这是古老中华文明延续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真正精华所在,也是能持久激励今天中国人最终实现现代化的精神源泉。

  我们的祖先是强悍的武夫,不是君子式的懦夫,我们的身上都流着武士的血周远清。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代伟大祖先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征战世界的光辉伟业,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湮没的帝国的荣耀,必将使每一个中国人振奋,中华帝国的尊严和伟大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财富,不应该被残忍地剥夺和扭曲。我们的祖先是强者,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永远都是强者。敢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第二,增强国人的国防意识,以强者的心态从容地捍卫主权周远清。精神长城比物质长城更为重要,可我们今天的精神长城令人堪忧。周远清、季羡林等老先生说,中国相当一部分人民族自信心衰落、民族意识日益淡薄,甚至价值标准走向西化,如留学,出国多而归国少。当然,在他们之中,那些立志在全球广播龙种、拓展中华影响的国人除外。中国为什么对自己的子孙失去了吸引力?中国人为什么对中国失去了信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老先生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有问题,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近代100多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我们的英雄绝大部分在打内战,这种内战中的英雄无法使一个民族产生自豪感。我们也强调古代的英雄,如文天祥、岳武穆等,他们确实很伟大,但他们都是悲剧式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一而再、再而三地勾起了民族痛苦的记忆,尽管这样一时想奋起勃发,可最终却无法激发民族自豪感,无法超越自卑。”由于对历史的轻浮,我们想当然地解读历史,“全盘否定”导致绵亘了几千年的煌煌国脉被无知地斩断,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叹息。尽管中国现在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精神的不振奋,国人总有受害者的弱国意识,没有大国应有的气度。

  第三,增强全球华人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周远清。台湾的一些分裂分子,如果说他们害怕大一统而阻碍百家争鸣,倒还差强人意。可他们为什么直接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他们高呼不做丑陋的中国人?他们是主动沦落的,这种悲剧的发生只能归因于中华文化。儿子大逆不道,老子就一点责任也没有?那些中华民族的不肖子孙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自卑感达到了极点。对于中国近代的表现,世界人民是同情和尊敬兼有的。对于古代中国,他们是极端尊敬的。可悲的是,中国人由于错误的认识,不但对近代没有一点自豪感,由于屡战屡败而近乎奴隶,骨子里暗暗地形成了一套奴才哲学,而自己全然不知,由此出发,令世人尊敬的古代中国在他们看来也是令人自卑的,极度的自卑只能导致背叛。

  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国家,能够把自己的辉煌淡化到极点,几近于“耻辱”周远清。而这种情况一般只有当一个国家被征服的时候才会出现,征服者千方百计地要泯灭被征服者的历史意识,尤其是能激发他们自豪感的辉煌的战史。中国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祖先开疆拓土、扬威世界的豪气,他们不再有强者虎视世界的雄心,不再有使他们立足世界的像英勇祖先一样的壮举,却被认为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只有当中国人彻底走出思想阴影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理解自己祖先的伟大,他们才配称真正的中国人;当他们真正摆脱思想束缚的时候,他们会像自己的祖先一样,再一次震撼世界。

  第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夯实中华民族的根基周远清。中国有56个族群,是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有一个核心,就是汉族群。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形成都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如古代蒙古族,蒙古起初很小,统一了大漠南北后,其他非蒙古的部族仰慕蒙古而加入蒙古,可见今天的蒙古与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是有差别的。可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汉族群已经衰落了,汉族群的核心部分在1000年前就已经腐化变质。从北宋开始,汉族群在促进中华民族整合方面的作用大为下降。在清朝,一些汉民被满族群同化,当时入旗是一件很荣耀的事,只有强大的族群才会成为融合的中心。为什么以前的匈奴、鲜卑、突厥能与汉族群融合呢?北宋以前的汉族群是强大的,而后来退化了,人们愿意亲近强大的族群,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与强大的族群融合会变得更强大,与怯弱的族群融合只会变得弱小,这是动物性的本能。今天的汉族群在民族性上与1000年前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别。汉族群的精英阶层主体已经失去了汉唐时的开拓、尚武精神,变得怯懦、柔弱、保守、圆滑,生机微弱的汉族群精英阶层的病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精神障碍。可以说,近代全中国的失败,汉族群及其病态文弱的文化应该负主要责任。今天汉族群一盘散沙、圆滑世故、虚伪怯懦的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

  匈奴、突厥等作为中国古代北方的强大政权,对开发草原作出了巨大贡献周远清。但作为中央政权的汉、唐,明明打败了割据的匈奴和突厥,一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可在有些患有严重奴隶思想的汉族学者的解读下,匈奴和突厥的武力比汉、唐还强大。由于他们的误导,致使今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听到匈奴、突厥这些名称时,还有些许后怕,产生了深深的隔膜,严重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严重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感情,削弱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某些人以为,弱化汉族群的族群意识就能维持各族群间的友好相处,恰恰相反,这是在弱化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一个没有灵魂的中华民族如何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一个没有强大精神支持的中华民族如何能够实现现代化?我们只看到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腾飞,却没有看到真正激发这种腾飞的绝非仅仅是经济体制和市场手段,大韩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倔犟性格和集体奋发的精神状态,在经济腾飞中起到了最为深远的作用,这也正是近代以来中国国运衰落的一个根本原因,而这一点我们却熟视无睹。

  我们不能再回避古代的战争,尤其是有利于中华民族整合的战争,战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可能有些战争当时伤害了相互之间的感情,可如果能从相互磨合中找到平衡,就会大大增强相互认同而紧密团结,古代战争是血缘混合的主要途径周远清。欧美国家观察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军事活动,而我们自己常常逃避,原因何在?欧美国家是强者,他们的强大不仅在于经济、军事实力,支撑他们强大的主要在于其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强权思维习惯,他们观察中国就像观察他们自己一样,主要从政治层面看军事实力是否强大,是否拓展疆域,而我们只会逃避。

  中华民族各族群对祖国的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汉、蒙古、满、藏、维吾尔、白族等周远清。但贡献最大的是汉族群,肯定汉族群的贡献,不但不会削弱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反而会增强中华意识,因为汉族群的发展离不开其他族群,就连汉族群的血统也是各族群混合而成,其他各族群也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中华民族形成最深厚的血缘、文化基础。

  为了重振国威、民族复兴周远清,本书试图从国家主义的角度锻铸国魂,望广大关心国家前途的同人和前辈多加指正,共图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葛 天

  2010年12月12日

  葛天,男,1979年生,陕西武功人,历史学硕士,现于西安博物院工作,馆员,著有《中华帝国史》、《走出近代的自卑》、《外蒙古的那些事儿》等书,葛天是以国家主义、大中华民族主义审视中国历史之第一人,笔者试图以此振奋民族精神,使国人走出历史的自卑,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复兴周远清。

  电话:13891951912周远清,QQ:775219487,邮箱:zhongguoget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