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地为他们定的名号汉景帝刘启。最早的庙号出自夏代,如“太康”、“少康”等;最后一个庙号是清末光绪定的“德宗”。庙号以“祖”为最尊,“宗”次之。自汉代起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称“祖”,第二代以后的多称“宗”,前者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后者如唐太宗、明仁宗等。

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汉景帝刘启,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文帝)、汉世宗刘彻(汉武帝)、汉中宗刘询(汉宣帝)。

后世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庙号汉景帝刘启,即使割据小国也不例外,为啥西汉对庙号这么吝啬呢?

这主要是因为汉景帝刘启:

在褒贬区别上,谥号可褒可贬,而庙号就只有褒义,简单说就是“祖有功汉景帝刘启、宗有德”。

按照这个标准看汉景帝,首先他不是开创者,不能说“功”了,只能看有没有“德”。

汉景帝延续汉文帝的黄老政治,无为治天下。但是,落到汉景帝个人身上,其实他在德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有以下几个著名的反例:

1、刘启为太子时,因小事打死了吴王刘濞世子刘贤。吴王刘濞对此怀恨在心,为七国之乱埋下一个诱因。

2、刘启当皇帝后,私自许诺传位其弟刘武,只是为了讨好太后。

3、七国之乱爆发后,听信袁盎谗言,天真地以为杀了主张削藩的晁错就能平息叛乱,冤杀了忠臣晁错。

4、因小事冤杀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

因为庙号是后继君臣评定的,因此,汉武帝朝君臣认为汉景帝不配在太庙里享受祭祀,所以没有给他庙号。

如果真要给汉景帝一个庙号,那应该是什么呢?

我看应该给汉景帝一个“文宗”的庙号。

“文”这个字在谥号上是表示褒义的,比如晋文公、隋文帝;但用在庙号上“文宗”则是贬义,主要表示文弱无能的意思。

要勉强给个稍好点的庙号,可以给“孝宗”庙号。

(完)

简答: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执政十六年。虽然没有其父汉文帝刘恒那样宽厚仁慈。但知人善任,不记私仇,善待百姓,减徭轻负。与其父汉文帝先后努力。终于达到了西汉王朝经济繁荣的巅峰“文景之治”。

汉景帝共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一个是正妻薄皇后所生(薄皇后是景帝祖母薄太后的侄孙女。由于刘启不喜欢皇后薄氏,从不临幸,故薄皇后无子女)。于是,各路人马便开始明争暗斗起来。

公元前154年,景帝尚未立太子,一次与弟弟梁王刘武饮酒,酒醉言“朕千秋之后,当传位于你”。虽说是酒后失言,其弟刘武信以为真,其母窦太后知道后也非常高兴(因窦太后异常喜欢这个儿子刘武)。表兄窦婴(窦太后之侄)知道这事后对景帝说:“汉法之约,传子嫡孙,今帝何以传弟,擅乱高祖(刘邦)约乎”?景帝非常后悔!

梁王后因平定七国之乱(削藩)有功,窦太后多次暗示景帝当立刘武。景帝无奈,只好派袁盎去劝诫,窦太后自知理亏,不好再说什么,只是让梁王刘武暂时先回到封地,不要惹是生非而已。

景帝宠幸两位妃子,栗姬和王美人(王娡,又称王夫人),栗姬所生儿子刘荣,是皇长子。王美人是景帝做太子时在民间亲自选美入宫的(故非常宠爱)。景帝公元前157年六月继位登基,七月初七刘彻(时名阿彘)出生。故越升王娡为夫人(也称美人)。公元前153年,景帝立刘荣为太子时,刘彻刚四岁。因刘彻自幼聪慧,据《汉孝武故事》记载,“彘三岁,帝抱于膝,曰: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戏耳。帝大喜”。所以,景帝将刘彘改名为刘彻,字“通”。

景帝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经常送美女给弟弟汉景帝,自然引起了栗姬的不满,因为这些美女就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特别怨恨刘嫖。而馆陶公主也看不惯栗姬心胸狭窄,这时刘嫖又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为太子妃,遭到栗姬拒绝。于是,刘嫖记恨在心,立誓报复。刘嫖又与王娡提下同样要求,王美人却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六岁的刘彻与十岁的陈阿娇订婚。馆陶公主后来多次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刘荣坏话(说什么栗姬经常咀咒后宫妃子和汉景帝的儿孙,刘荣愚笨不慧等等)。却时常称赞王娡、刘彻不错等语。

本来汉景帝刘启想立栗姬为后。栗姬的表现却让景帝失望之极:一次景帝生病,叫来栗姬,说自己百年以后,希望栗姬善待后宫、子孙,栗姬却不知变通,连一句违心的话都没有表示。这让汉景帝非常失望。就在这时,夫人王娡却买通官员,让其奏请立栗姬为后。景帝正在气头上,以为这是栗姬怂恿他人所做的事情。公元前150年,栗姬被打入冷宫,太子刘荣被废,改任临江王。改立刘彻为太子,立王夫人为皇后。公元前148年,临江王刘荣不慎犯法受审(有些冤屈),不堪折磨,在狱中自杀身亡。

再说梁王,刘武因对景帝立太子不忿,蓄意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密谋刺杀了袁盎等几位大臣,并准备下一步暗害景帝。事败后,幸得窦太后说情,才得宽宥。因受惊吓染病,梁王刘武病死。

景帝其他儿子,因母地位、品级不足,在子因母贵的时代,所以没有夺嫡的能力和机会。所以,汉景帝去世后,刘彻(汉武帝)顺利继承了皇位。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