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洞房花烛夜那可是男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为啥呢,因为在古代女子婚前是不能破身的,你想想精神旺盛的男子可不得着急。那么古代新婚之夜是什么情况呢嫁妆画?有哪些趣事呢?下面一一道来。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在司仪喊道“送入洞房”的时候,洞房的讲究就来了嫁妆画。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第一嫁妆画、坐帐:就是新娘子被送入洞房的时候,必须得面朝着喜神的方向坐下才可以,这就是“坐帐”。后来其实还好一些了,添加了些人性化。很早之前是要坐帐三天的,所以新娘在前几天就得节食,避免坐帐的时候尴尬,(你们说古代多折腾人)。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坐帐时间就改成了一天或者意思意思坐帐一下午就好了。

第二、就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撒帐:讲栗子啊红枣啊花生啊之类的撒到新人的床前面,撒东西的人还必须边撒边念叨“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这就是所谓的“撒帐”。

第三、是吃子孙饺子:在古代,京西一代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去食盒的,里面装有米、面、肉、点心之类的,娘家人需要请“全福人”用送来的东西做饺子和长寿面,所谓“子孙饺子长寿面”,把包好的饺子再带回家。这种习俗到现在还流行,其他地方不清楚,但在我们老家还是有这种习俗的。

第四、同牢:古代人的婚礼中,将一块肉放在一只碗里,然后新郎新娘同时吃,就表示两人共同生活的开始。现在很多地方都改了花样,有的吃苹果啊有的吃糖什么的。

第五、合卺:这个习俗来源很早了,一开始是将葫芦一分为二,将葫芦瓢的柄端相连,并且在里面倒上酒,夫妻同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合欢酒。后来,人们嫌麻烦,就用酒杯替代了。

第六、结发:就是讲新郎新娘的头发象征性的结扎一下,也有是将新郎新娘的头发分别剪一缕用彩线扎在一起的,当做是一个信物。后来慢慢的人们把原配夫妻就叫做结发夫妻了,这就是结发夫妻的由来。

最后就是闹闹洞房啊,不管老少也可一闹,哈哈,这也是结婚晚上热闹的一件事了。结束后就是新婚二人自己的世界了,至于干嘛了,你们自己去问他们,嘿嘿~

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

嫁妆,又叫妆奁、陪奁,在古代嫁女普遍重视嫁妆。我以清代北京为例,简单聊一聊。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近人侍余生《燕市积弊》一书记载: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凡聘姑娘的主儿,不论大小户,贫富,但有一线之路,都得陪送点嫁妆。满礼是男家糊好了屋子就得,一切陈设,桌椅板凳,直到炕蓆毡条,都归娘家这头陪送。汉人净管桌面上的摆设,不管桌椅木器。所以,汉人的嫁妆比满洲的省俩钱儿。清代北京的嫁妆有固定的套路,套路之内的东西,除极贫寒之家外,是非有不可的,而且只能多,不能少。如果缺一两件,必被他人讥讽和耻笑。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旧时北京有专门的“嫁妆铺”,根据满汉两族风俗习惯,为人设计、搭配嫁妆。消费者只要说出打算花费的数目,嫁妆铺就会拿出一套或数套丰俭不同的清单,供消费者选择。保证合乎传统,盖过大面。

嫁妆画:古代新婚之夜洞房到底是怎样的?又有哪些趣事?

嫁妆是门第的标志。送嫁妆的前一天,抬伕到女家,按妆奁清单盘点,按类别分为若干“抬”。王府嫁女不少于120抬,64抬为一整份,32抬为半份。一般五间瓦房需要48抬才能摆满。平民百姓有24、16、8、6、4抬的,甚至有不上抬的。24抬以上包括家具,24抬以下仅是箱匣和摆设。

如果是富贵之家的豪奢型嫁妆,会包括房产、田地、商号等。每陪送一所瓦房,即在送嫁妆专用的“栏杆桌”上摆一块新瓦,也有把瓦染红者;每陪送一顷地,即在栏杆桌上放一块土坯,包上彩纸作古书状;每陪送一商号,会在栏杆桌上放一本“某某宝号日进斗金”的大账簿。各种家具、摆设、化妆品、日用品、衣服鞋袜、金银首饰一应俱全。王府或豪门还会陪送丫鬟、妈妈(女仆)。跟主人过去的丫鬟和妈妈也有陪送物品,会尾随主人的妆奁之后。丫鬟、妈妈过去之后,工资仍在少奶奶娘家领取。这种做法就是古已有之的“从婢”之风。

普通平民之家聘女所用嫁妆,大约有樟木箱子、妆匣、帽镜、盆景、掸子、掸瓶、茶叶罐、茶具、酒具、花瓶、八仙桌、太师椅、油灯、脸盆、脚盆、尿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