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价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话,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功彪史册,泽及后世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一、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虽然是出于将其作为“反清复明”根据地的作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但是在客观上,却是为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设想,如果没有郑成功从外敌手中收复台湾,而是任由其被外敌占据,那将会对以后的中国造成怎样的消极影响!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为台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也更进一步密切了,自千余年前吴国大帝孙权派遣将领卫温率军抵台后,台湾居民与大陆居民的联系和交流。正是有了郑成功及其子孙的努力经营,才使得台湾作为"中国领土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的地位,更加牢固。也因此郑成功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三、郑成功及其家族,试图依靠台湾作为根据地去“反清复明”,重新恢复大明王朝对整个中国的统治的设想虽然失败了!但是却为清朝将台湾纳入中国的行政区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他使得当时还没能在整个中国建立起有效统治的清朝,可以不必为了将荷兰人逐出中国领土而提前出兵,这样就不会打乱清朝的整个战略设想——郑成功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就是为何康熙帝在统一了台湾后,高度评价郑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有此三点,足以说明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他将台湾从外敌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拯救出来。从此以后,台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不容分割、不会分割的一部份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为啥康熙又要收复?

我是鸣镝,我来回答。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的台湾是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一部分),而康熙皇帝收复的台湾是被郑成功的后代郑氏家族控制下的台湾。这两件事不可同日而语,又密不可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如何评价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17世纪,欧洲的荷兰是比较早的开启“大国崛起”模式之一的国家,荷兰的崛起依靠的是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当时荷兰的商船遍布世界各大洋,频繁的往来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之间,通过强大的海上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被誉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荷兰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实力的商团。随着海上商路的扩展,荷兰殖民者在亚洲迫切需要一个可以长期为商船提供淡水、给养、休整的殖民地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于是他们盯上了台湾。当时的台湾岛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岛内居民以原著民为主,人口稀少。于是台湾就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修筑了城堡和港口,成为了荷兰人的殖民地。郑成功本人也是海商后代,明朝末期,随着中国同日本之间贸易往来的增多,有许多中国海商活跃在中日之间。这些海商大多在日本长崎有固定居所,还娶了日本妻子。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这样的海商(武装海商),郑成功的母亲就是日本人,郑成功本人也出生在日本。郑成功七岁以后随父回到中国,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同时也随父经营家族产业。这些经历都让他文韬武略集于一身,这些条件也为他日后能在海上开疆扩土提供了先决条件。适逢满清入关,大明王朝风雨飘摇,在郑成功打造了庞大的海上帝国的同时,陆地上已然换了世界,大明朝被大清取代了。郑成功的家乡也被清军占领,家中的母亲也惨死于清军之手。自由接受儒家教育的郑成功自然不能接受满清王朝的统治,于是他竖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接受南明永历政权的指挥,走上了抗清的道路。因被永历赐国姓“朱”,封延平郡王,郑成功在民间被称为“国姓爷”。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经过近八个月的围困作战,荷兰军队人困马乏,郑成功最终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其实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要收复宝岛台湾,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背后还有另外两个深层次的原因,一是为了摆脱清军的军事威胁。郑成功的军队以水师为主,驻防地在厦门、鼓浪屿一带。当时的清军在陆地上几乎是一种无敌的存在,郑成功的军队在同清军的几次战斗中只能依靠水战取胜,一旦陆战就失败。当时清军已经对厦门形成了合围之势,水师的陆上基地丢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不寻找新的水师基地郑成功的军队则有失去补给地和根据地的危险。而台湾,则是最好的选择。出于军事的考虑,郑成功必须收复台湾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二是为了谋取生存空间。郑成功虽然听命于南明政权,他也是名义上的南明政权的延平郡王,可是这个延平郡王的头衔却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的经济收入。南明政权其实就是个流亡政府,没有任何的财政收入,反而要靠他这个延平郡王来供养。水师要养,南明小朝廷也要养,这些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当然还要靠他的老本行——海上贸易呗。可是这一片海域可容不下两个两个大型海商集团啊!过去的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对日转口贸易上对郑成功的海上贸易形成了竞争,现在又占据了台湾岛,竞争力无疑又上了一个台阶。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郑成功必须要拔掉,挤走这个竞争者,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经济来源。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却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

郑氏家族在台湾统治了22年,按照内地的模式把台湾治理的井井有条。这期间清王朝也有意收复台湾,但是正赶上三藩之乱,康熙忙于平复三个汉人藩王的战争(吴三桂,耿仲明,尚之信)。之后又有察哈尔王叛乱……总之各种危机四伏,清政权也很不稳固,于是也就把收复台湾的事情暂且搁置了。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康熙在平定了国内各种危机以后,开始着手收复台湾(也曾经多次派大臣同郑氏沟通,希望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没有成功)。康熙启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原为郑芝龙部下,随郑芝龙一起投靠清王朝)率兵二万余人,乘战船二百余艘出征。郑克塽(郑成功孙)则派勇敢善战的刘国轩守澎湖,所率兵将战船与施琅相当。《清史稿·施琅传》记载“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两军展开激战,历时七昼夜。施琅右眼负伤,游击兰理中炮“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持匹练缚其创。理呼杀贼,麾兵进”(兰理也真是剽悍啊)。总兵朱天贵“以十二舟薄敌垒,焚其舟,杀伤甚众,战益力。俄中飞炮,仆舟中,犹大呼杀贼,遂卒”。可见当时战况惨烈。澎湖大战,郑军大败。清军击沉敌船159艘,郑军死伤12000人,浮尸遍海,刘国轩仅率31艘船逃回台湾。澎湖战败,郑克塽等极为恐慌。施琅又开展政治攻心工作,对被俘的台湾兵将,优礼相待,赏给银米。800名伤残者医治之后,释放回台,令他们宣示招抚之意,台湾民众“莫不解体归心,唯恐王师之不早来”。澎湖丢失,台湾门户洞开,郑氏已无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军奉表纳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户口土地册籍。康熙接受投降,优待郑氏,称:“尔等从前抗违之罪,全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煌煌谕旨,炳如日星,朕不食言”(《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一)。封郑克塽公爵,封刘国轩侯爵,“降众四万余,或入伍,或归农。”郑氏人众俱得妥善安置,台湾遂告统一。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收复台湾,之间只差了22年。但是性质却大不相同。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外国入侵者,让台湾回到了中国的怀抱,是伟大的爱国行为,是民族大义。但是他的后代占领台湾后却凭险据守,“以武拒统”,负隅顽抗,脱离中央政权自成一统,是开历史的倒车,是不顾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诉求和人心向背,不顾大局的狭隘之举,是注定没有出路的。康熙收复台湾是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维护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