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将来说,“假节钺”是一件极为特殊的事情五子良将之首。
汉末三国时期,能够获得“假节钺”者凤毛麟角五子良将之首。
刘备称汉中王时,只有关羽一人“假节钺”五子良将之首。
孙权称吴王时,只有陆逊一人“假节钺”。
而在曹操称魏王时,只有于禁一人“假节钺”。
因此,许多朋友好奇:于禁在曹操军的地位,难道可以与关羽在刘备军、陆逊在孙权军中的地位相当吗?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大多低估了于禁的地位,又误解了“假节钺”的实际含义。
曾为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提到“五子良将”,后世基本赞成以张辽为首。
确实,不论是《三国志》中“张乐于徐张”的排序,还是后人的口碑,张辽都领先于于禁。
不过,这其实只是于禁晚期被“水淹七军”,沦为囚虏后,“盖棺定论”的结果。
在此之前,于禁是“五子良将”之首。
“五子良将”中,于禁的资历仅次于乐进。
他本为鲍信“泰山军”的成员。鲍信死后,在王朗的推荐下,曹操“拔于禁于行伍”,成了“泰山军”的将领。
此后,于禁的战功,一度是最为突出的。
在曹操讨伐陶谦、张超、张绣等人的作战中,于禁或“破别营”、或“皆拔之”,或“斩邵(对方主将)等”,即便在战败时,也能“独勒所将数百人···徐整行队,鸣鼓而还”。
而在曹操与袁绍决战时,于禁更是表现最为突出的。
1、坚守延津,为曹操赢得“声东击西”的机会。
曹操与袁绍初交手时,袁绍势大,于禁自请为先登,率步卒二三千人,守延津。
刘备在徐州反曹,曹操率大军东征时,袁绍趁机进攻延津,为于禁所败。
随即,于禁又与乐进一起,扫荡延津西南的汲、获嘉二县,焚三十余屯,斩首俘虏各数千,稳定了延津局面。
延津,是当时袁曹对决时,最重要的黄河渡口,从这里,双方都能给对方制造最大的威胁。
正因为延津在手,曹操才可以采纳荀攸之谋,佯装出延津袭击袁绍的后方,声东击西,救援白马,斩杀颜良。
斩颜良,世人称赞关羽、张辽的功劳,其实,正是于禁独自守住延津,才使曹操拥有相对有利的态势,可以威胁袁绍后方。如此,才拥有施展声东击西之策的空间与时间。
2、力战原武,为曹操赢得部署官渡战场的时间。
随后,于禁驻屯原武,击败了袁绍别营于杜氏津,又穿行战场,回到官渡。
正是于禁独领一军,在前方力战迟滞袁绍,才使得曹操赢得在官渡部署野战防御的时间。
3、官渡相持时的正面支柱。
官渡相持时,曹军的张辽、乐进、徐晃等人悉数参战,但只有于禁的表现出现在正面战场上。
袁绍军起土山,居高临下,射击曹营,曹军死伤很多。
于禁督军起土山,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官渡之战,人们津津乐道于曹操火烧乌巢。
其实,正是于禁等人力战,以少战多,才能稳定形势,使曹军“扼其喉使其不得进”,赢得施展奇谋的机会!
可以说,曹操能赢得与袁绍的决战,胜负手是其奇谋,但于禁的力战,是曹操得以施展奇谋的基础!
此后,于禁又替曹操解决一个老大难问题。
曹操时期,曾“五征昌霸而不下”,张辽等人都曾降服昌霸,但昌霸依然时降时叛,反复无常。
于禁攻昌霸时,昌霸以为与于禁有旧(皆是“泰山”系),故技重施,投降。
昌霸流泪斩杀昌霸!泰山贼的叛乱基本消除。
由于资历老,战功高,于禁的职位长时间为“五子良将”之首。
曹操攻破邺以后,曹操论功行赏,特别进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
虽然三者都不是“重号将军”,位阶不好排,但从先后排序看,于禁居首。
曹操称魏王后,以夏侯惇为前将军,于禁为左将军,乐进为右将军,其余张辽、张郃、徐晃等人未列入“四方将军”行列。
可见,当时,于禁确实位列异姓将领之首。
然而,无论怎么说,于禁的地位必然不及曹仁、夏侯惇,与关羽在刘备军、陆逊在孙权军的地位又不是一回事。
那么,为何他可以独自“假节钺”呢?
或许,许多朋友误解了“假节钺”的含义。
“假节钺”的常见误解1、“假节钺”与“假节”的实际含义
或许受到一些权威文章的影响,许多朋友认为汉末三国时期的“假节钺”和“假节”地位差不多,没有实际区别。
说得好像曹操刘备们没事干,非要创造出两个意思一样的词一样。
所谓“节”,就是符节,意味着军事指挥权,所谓“钺”,就是斧钺,意味着军事执法权。
所以,“假节”,就是只授予了军事指挥权。
后来的晋朝规定(晋承魏制,应当差不多),“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
其实,无论有没有获得“假节”,将领当然都可以杀掉手下犯军令者。因此,“假节”实际上就是没有特殊的军事执法权。
此外,依照晋朝的制度,“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得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彤;假节钺,得杀节将“。
也就是说,获得“假节钺”的将领不必请示、汇报即拥有所节制部队的生杀大权。
曹丕时期的夏侯尚,原本是荆州刺史,假节,在征吴作战后,又“假钺,进(荆州)牧”,其实就是增加其军事执法权。
两者含义,当然不能混为一谈!
2、“假节钺”与“假节”谁更大?
无论是“假节钺”还是“假节”,都指的是对所节制军队的权力!
当“假节钺”的将领和其他将领在一起时,谁指挥谁,要看具体的任命!
于禁“假节钺”,曹仁只是“假节”,但两人一起作战时,于禁仍然要受到曹仁节制,按照曹仁的命令驻军。(《资治通鉴.卷六十八》)
后来,满宠也“假节钺”了。
然而,他还是要奉命受贾逵所督作战。
总的来说,“假节钺”、“假节”,都仅仅只指将领对其所统军队的权力,当他与其他将领配合时,具体意谁为“督”,要看领导的命令。
后来的司马懿贵为顾命大臣,又加大都督、假黄钺,但当曹睿派辛毗使持节来时,“六军皆肃,准毗节度”。
汉末三国的历史,其实不必过于纠缠“节钺”、“将军号”,甚至官职大小,具体作战时,领导说谁督,谁就督!
于禁的“假节钺”因此,于禁的“假节钺”,并不意味着他的地位高于其他将领,尤其不可能高于诸夏侯曹的将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曹操集团是一个集团公司,各子公司的用人权、财权全部由集团公司统辖。曹操觉得于禁这个子公司老总不错,把该子公司的用人权力,财权都下放给了于禁。因此,于禁在本子公司的权限大于其他子公司老总。但是,仅此而已,这并不意味着于禁的地位高于其他同级将领。
曹操之所以以于禁“假节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于禁“威重”。
于禁最重视军法,严格执行曹操的军法,甚至为了执行曹操军法,敢作曹操自己都不愿作的事情。
青州军军纪松散,但因为各种原因,“太祖宽之”,军纪严明的曹操也不便多管。
征张绣后,青州军趁机劫掠。于禁“讨之,数之以罪”。
昌霸投降后,于禁流泪杀了他。曹操自己都叹息:昌霸不来找我却直接归降于禁,这就是命呀!
“围而后降者不赦”,这是曹操的军法。但是,从曹操的意思看,昌霸如果先向曹操请降,曹操还是得赦免他,而于禁却直接干了曹操不便干的事情!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所以,曹操干脆把于禁军的军事执法权下放就是,完全不必费心。
而且,曹操还利用于禁“威重”,用以消化、统御一些不太忠诚,或者曹操不太喜欢的部队。
2、于禁军部队成分复杂,执法压力大。
昌霸时叛时降服。
因此,于禁在斩杀昌霸后,昌霸所部泰山兵也并入其部。
朱灵虽善战,但为曹操所不喜欢。
所以,平定张鲁后,曹操令于禁吞并了朱灵所部,名将朱灵甚至成了于禁的帐下督!
显然,只有加重于禁的军事执法权,才可能维持于禁对所部复杂局势的掌控!
3、复杂的任务。
自从209年平定天柱山后,曹操四越巢湖,讨伐马超,平定张鲁,后又与刘备大战汉中,大规模战事此起彼伏。
然而,于禁都没有出现在这些作战序列中。
这段时间,于禁唯一一次出现在史册的事迹是:江、淮之间的人民投吴,有人报告是蒋济谋叛。曹操与于禁商议蒋济是否真的谋叛。
由此来看,当时的于禁以及不在前线,所统之军应当在内地。
而最后于禁覆灭后,除徐晃所率的,以新兵为多的部队外,曹操只能调张辽等部前去应急。
由此来看,于禁所部应当是预备兵团,平时在内地震慑不法,只是在实在无兵时才调到前线。
单纯“假节”,在非战时是没有军事执法权的。而长期坐镇内地,没有战事,但却需要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因此,需要授予军事执法权,才可以保持军队及附近区域的日常管理。
总的来说,于禁的资历、战功、职位,确实一度为“五子良将”之首。
不过,“假节钺”,并不意味着于禁的权力高于曹军其他将领。
事实上,在后来的作战中,他依然要接受“假节”的曹仁的调度。
曹操以于禁“假节钺”,主要原因是利用于禁“以法御下”、“最号威重”的特点,试图充分发挥其军事执法的能力,并吞并、消化一些曹操不喜欢、不放心的部队,以之为曹操的战略预备队。
可以说,曹操对于禁的运用是得当的,于禁对曹操任务的执行也是尽心尽力的,因此,“吾(曹操)知禁三十年”,君臣相知。
只是,最后时刻,于禁兵败后降敌。一身功名,被耻辱所覆盖,令人遗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