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胡充华?
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曹魏吗?”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曹魏当时并没有“病入膏肓”胡充华。如果我们能看到司马氏代魏,其实只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话,我们就不难回答本题。
回到题目,如果曹髦侥幸斩杀了司马昭,曹魏政权当然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曹氏手中,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胡充华。
一、和汉魏嬗代相比,曹魏并未失德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嬗代,这就是汉魏嬗代和魏晋嬗代。很多朋友喜欢拿这时间上相距很近的王朝更替做类比,然而实际上这两次王朝更替,看起来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天下大乱。经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后的东汉王朝丧失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大厦将倾;接着又遭受了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各地军阀趁机拥兵自立,东汉王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宦官和外戚相互火并,支撑东汉的三大支柱至此全部崩溃,董卓入洛阳坐收渔利,李傕郭汜乱长安相互攻伐,汉献帝归洛阳一路狼狈不堪,汉廷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了,汉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按照旧史的说法,汉朝早已“失德”。曹丕的登基诏书里曾经用“四海困穷,王纲不立”来形容当时汉王朝的处境,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而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四代,到曹芳时期国势正盛,除了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以外,其实其统治是比较稳定的。而司马氏之所以能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其实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变成功本身就极具偶然性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司马氏代魏是“世家大族”对“寒族”的胜利,有历史必然性。其实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开始向世家大族回归的倾向,“在意识形态上回归于儒”(田余庆先生语),而曹丕代汉以后,曹魏政权早已是一个大族化的政权,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寒族政权”这样的事实。即令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魏晋两代统治阶级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难发现司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的人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蒋济、孙礼等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人,只是反对曹爽专权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而已。他们其实根本不支持司马氏代魏的,他们的诉求只是希望结束曹爽专政的局面,恢复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夺权,其实只是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最高权力争夺而已,司马懿发动政变,本身其实是一种行险。我们不能以高平陵之变成功,而推论出高平陵之变一定成功的结论。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变成功了,也并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势,司马氏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马氏的“铁杆”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丰之类的,就是坚定的拥曹分子,曾经发动过针对司马师的政变,企图再来个“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则是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司马氏才完成魏晋嬗代,而且也是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晋”代“魏”,其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钱穆先生就曾经指出,“其时佐命功臣,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庭出身”。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氏上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三、司马氏内部权力的继承,本身也是险象环生
最后可以作为补充的就是,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实也是一路险象环生。从司马懿时代的淮南王凌首叛,关中郭淮微妙的态度;再到夏侯玄和李丰针对司马师的政变,司马师本人也经历淮南毌丘俭叛乱,并在平叛后身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这次司马师和司马昭权力的交接,当时曹髦已经为帝,曹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史书评价他有“少康之志”。司马师死后,曹髦下诏命令司马昭驻扎许昌,意图是不许他回到洛阳。同时命令傅嘏率领其余各军回洛阳,这次要不是傅嘏和钟会在关键时刻给司马昭献计,司马昭会不会因此失去兵权实在很难说。而司马昭本人也经历了声势滔天的淮南诸葛诞的反叛。可以说,曹魏朝野上下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刚好又回到了题目。在夺兵失败之后,又经过了四年,就出现了本题所说的曹髦率领数百奴仆进攻司马昭的一幕。虽然曹髦此举有如飞蛾扑火,但是从司马伷之众,一经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济也说“事急矣,当云何”来看,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权威。司马氏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一旦司马昭被杀,会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也很难说。
结论
司马氏篡魏成功,并不是什么“历史必然”,也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司马氏和曹氏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如果司马昭被曹髦杀死,拥戴曹氏的势力再次壮大,曹魏政权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