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有三个女儿独孤信,做了皇后,她们分别是: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唐元贞皇后。所以,从古至今,全天下的老头,就这位最牛了,真的打群架,人家能叫来三个皇帝当后援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然独孤信,这是个玩笑话。独孤信没那么长命,就算他能活到那一天,其实也不能做三个皇帝的老丈人,这里,有两个理由。

这其一独孤信,是因为这隋文帝杨坚,是篡了北周宇文阐(周静帝,七岁即位)的位,建立的大隋朝,大隋建立了,这北周也就没了。独孤信这三朝国丈自然就无从说起了。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事情要说一下,那就是杨坚真正的发迹: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杨坚从此便要一飞冲天了。

其实宇文阐虽不是杨丽华亲生,却也能算是杨坚的外孙,宇文阐即位后,杨丽华就已经算是皇太后之类的人物,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因为老爸是皇帝,又被降到了公主的地位,其间的差别,正常人,只怕想想就会觉得疯狂的。

其二,唐代元贞皇后,也就是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她成为皇后的时候,就算自己也已经死去了很多年。这个皇后,还是孝子唐高祖李渊给追封的。而这个时候,独孤信就算不被逼死,也是决活不了这么长的时间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这独孤信,在当时,其实不算是很牛,他这么牛,只是因为在我们这些后人的眼中,他在辈分上,是三个朝代,三个皇帝的老丈人——高山仰止啊。

我们来说说他的长女,北周明敬皇后。

这时候,宇文族还未进行篡位,而独孤信在此时还被皇帝所信任和重用,还能算是个权贵。权贵对皇族而言,向来是祸乱的一个根源。高兴了拉拢下,不高兴了就打一下,反正像独孤信这样的权贵很多,这柱国少了他一个,不还有七个吗?

所以,独孤信积极寻求联合,这样才能把分量化为重量,至少要到了皇帝轻易不敢动他的时候,他才能安心的。

古往今来,最有效的联合方式,就是送个女儿出去,而正好,独孤信的女儿不少,甚至可以算是很多。

独孤信和宇文家族中的宇文泰,都属于西魏八柱国,正好是门当户对,而作为贵族重臣之间的联姻,独孤信将长女,也就是后来的明敬独孤皇后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

从这一点看来,独孤信如果活在现代,就算去赌博,也能混得不错。七个女儿,他就押中了三个皇帝啊。

有两种对比方法。

其一,杨忠和独孤信同时存在时,独孤信更高。独孤信在西魏时已经做到了柱国大将军。当时西魏有八个柱国大将军,除北周太祖宇文泰是统帅、元欣是空头将军外,另外六名柱国大将军是统军的实职将军。独孤信位列其中,可以想见其权势有多盛。

独孤信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地位,源于他和宇文泰的老交情,以及他代表的一方势力。

在关陇集团尚未形成之时,独孤信实际上是与宇文泰集团分庭抗礼的,他独领一军在荆州镇守,与远在陇右的宇文泰遥相呼应。彼时杨忠还是独孤信手下的将领。

独孤信在关陇集团中的威望相当高。许多将领都出自他的门下,故而宇文泰对他有一定的猜忌,让他长年在陇右镇守,这实际上将他排挤出了权力中心。独孤信屡屡输诚,请求调回长安,都未得允准。

他的资历也远非杨忠可比。宇文泰去世之后,中山公宇文护受遗命辅政。原八大柱国的人物多有不平,赵贵和独孤信两人自认为和宇文泰都是同时起兵之人,不愿屈从于新生代的宇文护,因此策划发动政变。虽然后来失败了,但也反映了人望所在。

其二,杨忠最后达到的水平与独孤信相差不大。杨忠位列十二大将军。这是次于柱国大将军的一级职务,同样也属于顶级武人集团的。北周建国之后,杨忠逐渐靠军功发迹。而随着柱国大将军的逐渐凋零,杨忠作为新一代的武人中坚力量,慢慢走上了前台。他出众的作战指挥才能也随之表现出来。

杨忠曾单独领军,指挥完成了闪击北齐晋阳之战、攻略梁朝随陆之战,为北周夺来随郡、安陆一片实地,功劳非常突出。

后来,杨忠也升为柱国大将军,可以说在职级上追平了老上司独孤信。

杨忠的政治智慧也与独孤信不相上下,宇文护专政时,他不趋炎附势,坚定地当了个中立派。这使得他在随后的政治风暴中得以独善其身。

总的来讲,杨忠的人生是后来居上的,他对后代的培养,与政治豪门的联姻,包括为人处事的低调,都体现出了丰富的情商和政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