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程颢程颐、程颐、程颢同属于北宋五子,另外两人分别是邵雍、张载,他们是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对北宋的哲学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程颢程颐: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程颢程颐。二程(颢、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程颢程颐: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程颢程颐: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程颢程颐:本是师徒的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兄弟,关系为何走向破裂?

周敦颐在地方任职时候,有利用当地县学进行讲学的习惯程颢程颐。周敦颐在南安任上时,大理寺臣程珦与周敦颐相遇,二人交谈甚欢,认为其“气貌非常人”、“为学知道”,结为朋友,随即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至南安拜周敦颐为师受业。

周敦颐与二程关系破裂之说周敦颐曾是二程的授业恩师,同为理学的创始者和奠基者。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师承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儒学集大成者,被世尊称为“朱子”;在理学方面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这样朱熹为了理学道统的延续性,提出“周程授受”,二程理学师承与周敦颐,周敦颐也因此被后世理学门徒抬上了神位,被尊称为“周子”。

然而,在二程对弟子们的传道言行中,还有记录其思想的著作中,二程始终不认为周敦颐是孔孟儒家真正道统的继承者,并始终不认为周敦颐是二人的正式授业恩师。这样后世儒学家们认为周敦颐被二程抛弃,或者与二程出现了决裂。

事实是周敦颐做二程授业恩师仅有一年,二程当时正处在十四、五的年龄阶段。至于周敦颐当时传授二程什么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周敦颐的代表作《太极图说》从不见于二程提及,朱熹给出的解释是,二程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者,只能‘秘而不示’,但是显得那么牵强。对此日本学者土田健次郎给的评判是,二程完全不觉得有必要表彰周敦颐的这些著作。

甚至学者们发现,二程在称呼周敦颐时,直接称呼其字“茂叔”,而对司马光、张载、邵雍、胡瑗等都使用敬称。甚至挖苦讽刺周敦颐为“穷禅客”。由此可见,庆历六年至庆历七年间,青年时代的二程兄弟与刚满“而立之年”的周敦颐之间建立的关系,与其说是严肃的师生,不如说亦师亦友。其实在学术交流上,周敦颐与二程的关系完全比不上以血缘(张载)或地缘(邵雍)为纽带而相互交流。

-1-

朱熹与程颐的学说很接近,我个人没有看到其中的茶杯。程朱理学当中的程就是专指程颐。

-2-

朱熹与程颢的学说差异很大,而程颢主要是心学这一体系的。试举一例: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做学问须守诚,有诚恳才有真理;探理必存敬,敬用功才专一;诚敬治学之基,修行静定之须。

——程颢《识仁篇》朱熹说: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朱熹《大学章句补格物传》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两者核心思想的差异:

1、程颢说吾身与万物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说明理不在身外。而对应的修持方法是“存敬”(“探理必存敬”),因此修持方法是“治心”,是一个由内而外、由心及物的过程。

2、朱熹说“致知在格物者”,是要人跳出身外,在身外求理(“即物而穷其理也”),说明朱熹认为理在身外。修持方法是“格物致知”,是一个由外而内、由物及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