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死无葬身之地李世民是谁的儿子!”

李世民是谁的儿子: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的将领,他的历史地位会怎样?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谁的儿子,李世民无论是身为李渊的儿子,抑或是将领都差不了太多,都可以领兵打仗确立“不世之功勋”,然而,这件事本身的微妙之处就在于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没有其它!

李世民是谁的儿子: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的将领,他的历史地位会怎样?

倒不是说李渊心胸狭窄李世民是谁的儿子,难以容得下著名的军事将领,而是说其或会出于权利的平衡、帝王的初心而对李世民下手!

李世民是谁的儿子: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是李渊的将领,他的历史地位会怎样?

我们从大唐建立之初,李渊对于手下名将、降将的处理上,就能够看出端倪!

先说说大将刘文静之死!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李渊成功的实现了晋阳起兵,拉起了反隋的一支队伍!

李渊晋阳起兵的总设计师,就是晋阳令刘文静!

刘文静通过世袭做了晋阳令,本来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无奈身处隋末乱世,有些“破事”自己就会找上门!

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扬州叛乱谋反被镇压!隋军到处寻找其同党李密的下落!刘文静由于和李密有着“姻亲”的关系,也被关进了晋阳的大狱!

刘文静就琢磨,要是晋阳没有人起兵反隋,自己恐怕就得死在这“牢狱”之中!

其时,李渊刚好担任太原留守驻扎在这里。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聪明勇决、胆量过人”,“阴有安天下之志”。刘文静就和他“深自接纳”!

刘文静被关进监狱以后,李世民就去狱中看他。于是,刘文静为了自己能摆脱牢狱之灾,“苦口婆心”地要李世民去劝他父亲起兵!因为当时太原方面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李渊!

不久,刘文静就被从狱中放了出来。

为了促使李渊起兵,刘文静在幕后亲自谋划:首先,刘文静把与李渊有旧的晋阳宫监裴寂介绍给了李世民;其次,李世民亲自上阵劝说李渊,“声泪俱下”,但没有效果;再次,在刘文静的“知悉”下,裴寂安排了两个晋阳宫女去陪李渊睡觉。按当时的律例,李渊这种行为属于是“大不敬”,是要“掉脑袋的”!因为晋阳宫女也算是皇家中人……

时间久了,李渊实在是受不了这“哥三”的“软硬兼施”,就反了!

晋阳起兵以后,为获得北方突厥的支持——至少别找茬,刘文静亲自赴北,为唐军拉来了数千匹突厥战马的助攻!正是由于突厥的“不干涉”,才使得唐军在霍邑之战、长安之战中无后顾之忧!

最终,李渊于公元618年成功建唐!此时,距离其晋阳起兵,也不过半年有余!

其后,刘文静又跟随李世民参与了平定关西、陇右薛举、薛仁果父子的叛军,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理说,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应该有个好前程吧?

恰恰相反!

武德二年(619),他就因为“莫须有”的“谋反罪”,连同他的弟弟刘文起一起被“诛杀”!

事实是,哪有什么“谋反”?只不过是一段时间里,刘文静的家里“闹妖”,刘文静请了巫师“占卜占卜”而已!

或许,在李渊看来,刘文静最大的“罪过”是和时任“宰相”的裴寂争功!想想也明白,裴寂的官职已经是宰相,你比他还高,难不成,是想当皇帝吗?

到最后,刘文静都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还仰天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说实话,刘文静如果不争的话,啥事也没有!武德年间有大功的将军还有不少,比如李靖、李世勣等,怎么他们都没有事呢?

论功勋,李世民远在刘文静之上!有刘文静这个榜样在这里,如果李世民敢于争功,必死无疑!

其次,说说人心向背李世民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太会笼络人心!

如果大家看看那些隋末降唐的叛将就会明白一点,那就是如果一个叛将特别会笼络人心,那基本上是“必死无疑”!

比如,李密!

李密参与瓦岗寨起兵反隋,要比李渊早很多,他的手下先后笼络了一批诸如程咬金、秦琼、李世勣、罗士信等的战将!

本来瓦岗军声势浩大,是最有可能问鼎中原的!但却由于李密缺乏战略眼光而败给了洛阳的王世充!

无奈,李密只好带着自己的一众部下投降了李渊!

就算如此,他仍然有夕日的战友默默支持,比如当年李密“落草”瓦岗寨时救他一命的王伯当——说起来,王伯当真是重情重义的好汉!李密去到哪,他就跟到哪!到最后,他和李密一起死于“熊耳山之战”!终究,他们兄弟实现了“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夙愿,真是“中国好兄弟”啊!

再比如李世勣!李密降唐后,魏征亲自跑到黎阳劝降了李世勣。然而,李世勣为了表达自己对李密的敬重,硬是把黎阳的“归降之功”送到李密手里!连李渊都夸他是“真纯臣也”!李密死后,也是李世勣亲自“备君臣之礼”,将其厚葬于黎阳山南!当然,这是后话。

有诗云:

有缘千里聚瓦岗,生死兄弟酒几擎。

今日落草为英雄,不负兄弟款款情!

可见,李密确实是得不少将领的忠心拥护!

尽管李渊“好酒好烟”的伺候着,但还是不能令到李密满意!于是,自以为可以“拥有半壁江山”的李密就向李渊辞行,去劝降“山东之地”。

表面看是劝降,其实就是“逃跑”,不会再回来了!

李渊心知肚明,将计就计!等到李密杀了要他返回大唐的使者时,发兵将其剿灭!

除了李密以外,河北夏王窦建德、江浙梁王萧铣等凡是擅于笼络人心的叛军将领,全部被李渊“问斩”!

可是这些人跟李世民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史书上对此的记录特别地多!

比如尉迟敬德的归降!

尉迟敬德原是隋末叛将刘武周的手下,安邑之战时(619)战败,和另一员大将寻相归降了李世民。

武德三年(620年),李渊“诏秦王世民督诸君击(王)世充”。

李世民领兵出战洛阳!

不料,中途出了点意外!已经归降的将领“寻相等多叛去”。由于尉迟敬德是和寻相一起“归降”的,所以,“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就劝李世民说:

“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

可是李世民不同意:

“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后邪!”

于是,李世民就将尉迟敬德释放,并将其“引入卧内,赐之金,曰”:

“丈夫义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尉迟敬德被感动地“不要不要”的,决心效忠李世民!

还有一件是关于李世勣的。

李世勣曾经得过一场重病,医生开的方子是“须灰可疗”。李世民知道以后,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胡须给剪了,“为之和药”。

要知道,君主的毛发可是不能轻易去剪的,有损皇家威严!

李世勣被感动地“顿首出血泣谢”!

所以,大家看,如果李世民以这种方式来笼络人心,又有几个将领能够“抵抗”地了呢?

若论拉拢人心的能力,整个大唐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儿子,而仅仅是其将领,这样的一个擅于笼络人心的将领,李渊能放心的下?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有很多,但无论是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宋高祖赵匡胤,还是明太祖朱元璋,都没有出现过像唐高祖李渊这样依靠“儿子”打天下的情况!

正是因为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所以,无论李世民取得了多么辉煌的军事成就,抑或手下笼络了多少的骁勇战将,李渊都不介意,就在于他深深的明白这种“父子君臣”的宝贵!他的儿子,他最了解!他也知道他不会对自己下手!至少,在唐王朝尚未统一之前不会!

这使得李渊不必考虑其“功高震主”的问题!

反之,如果李世民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所拥有的这些独一无二的特质,必会为李渊这样的君王所忌惮吧?

讲真,哪个君王能免得了“想入非非”呢?

参考:《资治通鉴》、《旧唐书》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