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宋应星。他早年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湘西,晚年在衡阳石船山著书,人称船山先生。其著作经后人整理,编为《船山遗书》。

宋应星(1587---?)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曾在江西、福建、安徽等省为官,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清兵入关后,他寄希望于南明复辟上。清军佔领江西后,他隐居不出,终了一生。

顾炎武(1613---1682)宋应星,江苏昆山人,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明亡后,改称炎武,坚持抗清,终身不仕。他著述甚多,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史学家。他在青年时期,曾同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入关后,他召募义军抗清,后又拒绝入仕。他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

这四个人的共同之处是都生活在明清之交,都积极抗清,都隐居不出清仕。虽然他们都在清朝统治下生活了一段时间,但都不承认是自己是清朝人。因此只能说,他们是明朝遗民。

宋应星生于1587年,他是个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他曾2次考中举人,但是五次进京会试却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却无意中成就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和一本著名的科学著作。

宋应星:王夫之、宋应星、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是不是清朝人?

宋应星游历了大江南北,甚至还去过新疆,从东北的捕貂、南海采珠到和田采玉,在跋涉过程中,他在田间地头、作坊调查中学到了很多生产知识,增长了见识,47岁的宋应星后来担任江西宜县一个管理教育的小官员,在比较空闲的情况下,他整理了自己过去的所见所闻,以及了解到的在生产领域的技术。编著完成了《天工开物》一书。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里面还有120多幅插图,注明了工艺的关键,对古代的各项记述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明代是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部分地区不少行业中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方面,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的品种得到改良和增加,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些地区出现了专业化经营。在手工业方面,种类众多,而且已经具备了必须的规模,特别是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明代的商业和交通也较为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那个时代,人们重视实践,许多学术观点都带有启蒙思想的气息。这就为《天工开物》的产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