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蔡元培,字鹤卿,浙江省绍兴山阴人。
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蔡元培,得以博览群书。青年时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
民国元年(1912年),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确立我国近代教育体制蔡元培。1916年冬,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应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现在的北大。在他出任北大校长前,北大学子庸俗不堪,很多就是混张文凭。
蔡元培就职后,第一次对学生训话,就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切中当时北大的病根。后来,蔡元培提出“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元培就把一个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为中国的“精神圣地”。
蔡元培到北大后,所推行的措施之一就是“教授治校”。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
也正是蔡元培这种“兼容并包”,旧派学者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先生,新派学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周树人、顾孟余、陶孟和等各位,都先后聚于北大。
民国大师辈出,绝对与蔡元培有关。
我们熟悉的诗词女神叶嘉莹,她认为,在其一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顾随先生。1942年秋季,大二那年,顾随在辅仁大学教唐宋诗课程。
叶嘉莹自觉上过顾随先生的课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叶嘉莹回忆,一般的老师讲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 ,而顾先生给我的是心灵的启发。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修养,而且具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加上他对诗歌有着极敏锐的感受与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讲课时往往旁征博引,兴会淋漓,那真的是一片神行。
顾随的国文相当棒,1915年他投考北大,按理说进入国文系顺理成章。可是,他上的却是英文系。当时的北大校长,正是蔡元培。他亲自审阅学生的入学试卷,发现顾随的国文水平卓异,再读国文系,学业上不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于是,他亲自找顾随谈话,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求中西贯通,而终臻学问的至境。这样,顾随就先到天津北洋大学英语系预科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回北大英文系。
顾随,可以说是一位隐藏的大师。
他身前的讲课效果,卓绝一时。弟子周汝昌曾回忆,他的讲课效果谁都比不上,包括那些具有世界级声誉的大家——胡适、俞平伯、周作人。
顾随,字羡季,号苦水,晚号驼庵。
而由叶嘉莹保存整理的顾随先生上课笔记《驼庵诗话》,为我国的诗话珍宝。
赞成此观点,蔡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蔡公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实行教授治校;对出生于封建家庭的他,具有如此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精神难能可贵,他让任何一位中国的平民,包含女性在内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2.改革北大,赢得了“北大之父”的美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1)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当时学生做官心热,以势力的目光对待教员,根本不问学识深浅,官阶大的教员,特别受尊重,因为将来毕业后“有人提携”,出自某某高官门下,把老师当靠山,所以,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2)砥砺德行:当时的社会泥沙俱下,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比比皆是, 作为北大的学子,要有所担当,肩负责任,不能因循随俗,随波逐流,要以身作则,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学子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3)敬爱师友:老师应受到尊重,学生应对老师以诚相待,礼敬有加;同学之间应互相邦扶,互相交流,相互亲爱。师友同处一校,应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对于道德有缺陷的同学,要劝勉和提携。
3.慧眼识珠,利用个人引响力为北大储备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和学授。如鲁迅、吴玉章等。
4.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坚持不懈地匡扶学习者走上利国利民的正确的道路,发对文化知识成为官场利用的工具,倡导人文发展,高度重视人格的培养;为北大引进了新的理念,使得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学习教育。
分享许寿裳赞蔡公之诗:“ 欧洲游历快衡盱,贯彻东西觅坦途。 公德独标仁义恕,清儒最爱戴黄俞。 深研哲理通天地,旁叩民风溯觋巫。 学海昔时感沉寂,归来朝气为嘘枯”。确不为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