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李定国与孙可望之间的矛盾,既有农民军内部倾轧的原因,也有对南明永历朝廷忠诚与否的问题,还存在二人是否能够坚持民族大义,誓死抗清的立场问题。1647年初,进攻四川的清军在叛徒带领下,偷袭大西军营寨孙可望;大西军领袖张献忠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中箭身亡;大西军群龙无首,惨遭大败。
痛定思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的领导下,决策转进云南。
在云南站稳脚跟之后,大西军领导层放眼天下,欲与清军一决高下孙可望。他们分析了形势,认为必须打起南明永历朝廷的旗帜,以便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放手与清军决战。因此,大西军加入了南明永历朝廷。
由于永历朝廷当时已经处于穷途末路,孙可望把永历帝接到云南以后,顺利地执掌了永历朝廷的朝政大权。孙可望是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奇才,他很快就稳定了南明的朝局;并且,派军队肃清了贵州、四川等地的军阀势力,为进攻清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51年开始,在孙可望主持下,以大西军为主的南明军队对清军发起了规模浩荡的大反击,一度打得满清朝廷决定要放弃西南七省,与南明永历朝廷划江而治。
可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之下,大西军领导人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逐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演变为一场自相残杀的内讧。结果是孙可望倒行逆施,众叛亲离,投降了清军,充当了清军进攻云贵的领路人。
因为这场内讧,南明永历朝廷元气大伤,在清军的进攻面前,南明军队一触即溃,终于走向了覆亡。
那么,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究竟有什么矛盾呢?
依我看来,主要有这么几点:
1.农民军内部固有的倾轧原因。(孙可望画像)
在张献忠生前的大西军中,孙可望是平东将军,位居众将之首;李定国是安西将军;刘文秀是抚南将军;艾能奇是定北将军。
张献忠牺牲以后,经过短暂的混乱,大西军余部建立了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首的四将军领导体制,大家推举孙可望为盟主。这个领导体制为大西军占据云南,建立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孙可望心胸狭隘,对军事才能突出的李定国非常猜忌,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如何压制李定国。这必然使李定国极为反感。二人的矛盾由此开始逐渐恶化。
在李定国攻破桂林,逼死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境之后,孙可望对李定国的功勋更加妒忌。于是,就在李定国与满清八旗精锐决战于衡阳之际,孙可望暗中破坏李定国的军事部署,密令大将冯双礼、马进忠撤走军队,严重削弱了李定国的兵力。
结果,衡阳一战,李定国虽然斩杀了满清敬谨亲王尼堪,威震天下,但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歼灭战变成了击溃战,没有完成全歼满清八旗精锐的战略意图。这实在是令人遗憾至极。
随后,孙可望又打着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准备在会上暗算李定国。刘文秀得知这一阴谋,派儿子刘震去告诉了李定国,使李定国逃过了一劫。
在孙可望的威逼之下,李定国不得不率部进入广西,放弃了在湖广地区乘胜打击清军的计划。
从此,孙可望与李定国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2.孙可望、李定国对永历帝的忠诚度不同。大西军加入南明永历朝廷之后,李定国矢志不渝,对永历帝非常忠诚,至死不改初衷。
而孙可望在取得了抗清斗争的初步胜利之后,自我膨胀,利欲熏心,竟然产生了取代永历帝,自己当皇帝的野心。
永历帝不堪忍受孙可望的淫威,秘密派人去向李定国求救;李定国急忙率部从广西返回,把永历帝从孙可望的控制中营救出来。此举激怒了孙可望,最终导致了那场亲者痛仇者快的大内讧,从而严重破坏了南明反清的局势。
3.坚持民族大义的立场问题。李定国忠于永历帝,坚持联明抗清,一直奋战到死,都没有改变。
而孙可望只不过是打着南明永历朝廷的旗号,意欲称霸天下。形势一有好转,孙可望就迫不及待地要取而代之。在内讧中失败,众叛亲离之下,孙可望竟然不顾民族大义,断然投降清军,成为人人唾骂的汉奸带路党。这就说明孙可望的人品低劣之极。
结语孙可望、李定国二人之间的矛盾,既有农民军内部惯有的倾轧原因,也有对南明永历朝廷的忠诚问题;更有孙、李二人在民族大义面前的立场问题。
发布评论